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个宁静幽深的寺庙夜晚,充满了诗情画意。
前两句写环境:清澈的泉水绕着台阶流淌,整个地方显得特别幽静深远。这里用"绕"字让泉水有了灵动的生命力,"深幽"二字直接点出寺庙远离尘嚣的氛围。
中间四句写人与景的互动:诗人作为暂住的客人,忍不住羡慕能长期住在这里的僧人。写诗时云雾弥漫山涧,夜深人静时明月正照着小楼。这两句形成巧妙对比——"诗成"是动态的创作过程,"人静"是静态的生活状态;"云满涧"是朦胧的远景,"月当楼"是清晰的近景。
最后两句突然转折:正在享受宁静时,突然听到山中猿猴的清亮叫声,这才发现南山秋意已浓。猿声打破了静谧,却让画面更生动,也暗示诗人从陶醉中惊醒,注意到季节的变化。
全诗就像一组电影镜头:从泉水特写拉到寺庙全景,再聚焦到诗人月下吟诗,最后用猿声带出满山秋色。通过视觉(泉水、云雾、月光)、听觉(猿啸)的交替描写,让读者仿佛身临其境,感受到那种既宁静又带着一丝寂寥的禅意。
释文珦
释文珦(一二一〇——?)(生年据本集卷一〇《看新历》“又看景定新颁历,百岁还惊五十过”推定),字叔向(影印《诗渊》册五页三七九八《宿山庵》署),自号潜山老叟,于潜(今浙江临安西南)人。早岁出家,遍游东南各地,游踪略见集中《闲中多暇追叙旧游成一百十韵》诗,有“题咏诗三百,经行路四千”之句,后以事下狱,久之得免,遂遁迹不出。终年八十馀。诗集已佚,清四库馆臣据《永乐大典》辑为《潜山集》十二卷。事见集中有关诗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