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解析
这首诗写的是一个漂泊在外的游子深夜难眠时的孤独与思乡之情。
第一句"攲枕不成梦"直接点出诗人辗转反侧睡不着觉的状态。第二句"寒虫叫壁阴"用墙角蟋蟀的鸣叫衬托出夜的寂静和寒冷,营造出孤寂的氛围。
三四句"高梧深夜雨,远客故乡心"是经典的情景交融:深夜雨打梧桐的声音,勾起了远方游子对家乡的思念。梧桐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常象征孤独,这里更强化了诗人的孤寂感。
五六句"分与浮名背,年将白发侵"道出了诗人的无奈:为了追求功名利禄而背井离乡,但岁月流逝,只换来白发渐生。这是对人生选择的反思。
最后两句"终须约宗炳,结社向东林"用了一个典故(宗炳是东晋隐士),表达了诗人最终想要归隐的心愿。"东林"暗指清净的修行之地,说明诗人看透了功名的虚妄,渴望回归简单的生活。
全诗语言朴实却情感真挚,通过失眠夜的具体场景,层层递进地展现了游子在功名与乡情之间的挣扎,最终表达出对简单生活的向往。这种情感跨越千年,依然能让现代人产生共鸣。
释智圆
释智圆(976~1022),字无外,自号中庸子,或称潜夫,俗家姓徐,钱塘(今浙江杭州)人,宋初天台宗山外派重要的诗文僧。他隐居西湖孤山多年而卒,后人因称其为“孤山法师”。释智圆虽为佛徒,但颇爱好儒学,喜为诗文,是唐中叶至宋初儒释道三家学说相互渗透的时代潮流下,致力于儒释相通的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