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松清荫诗

尝闻斐君子,外节以中通。虚心应霜雪,夷险无春冬。

又闻髯大人,柔外且刚中。霜雪莫之陵,雨露无全功。

以兹庇本支,不与时芳同。遥遥念先德,毋忝尔芳踪。

若欲问圣学,诣学竹与松。何以学竹松?生理一无穷。

刚通本阳德,去去成群龙。

现代解析

这首诗通过赞美竹子和松树的品格,来比喻人的高尚品德和处世之道。全诗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前六句)用拟人手法描写竹子和松树的特性:
- 竹子被比作"斐君子"(有文采的君子),外表有节(竹节象征气节),内里中空(象征虚心)。无论寒冬酷暑都能保持本色,经得起风霜考验。
- 松树被比作"髯大人"(长须的长者),外皮柔软但木质坚硬。霜雪压不垮它,雨露也难完全滋养它,说明它不依赖外界条件。

第二部分(中间六句)讲这两种植物的共同美德:
- 它们都能庇护同类(竹鞭相连、松枝相护),不像普通花草那样随季节凋零。
- 诗人由此联想到祖先的德行,提醒后人要继承这种不随波逐流的精神品格。

第三部分(最后六句)点明主旨:
- 如果要学习圣人之道,就要向竹松学习。它们的生长规律(生理)蕴含着永恒的道理。
- 刚强(松)和通达(竹)都是阳刚之德的体现,具备这些品质的人,就能像群龙腾飞般成就事业。

全诗的精髓在于:用常见的竹松比喻做人的根本——既要保持内在的骨气(如松之刚),又要具备包容的智慧(如竹之虚);既能经受磨难,又不趋炎附势。这种品格超越了季节变迁,是值得世代传承的精神财富。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