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藤州

朝夕苦遄征,孤魂长自惊。
泛舟依雁渚(一作宿),投馆听猿鸣。
石发缘溪蔓,林衣埽(一作拂)地轻。
云峰刻不似,苔藓(一作壁)画难成。
露裛千花气,泉和万籁声。
攀幽红处歇,跻险绿中行。
恋切芝兰砌,悲缠松柏茔。
丹心江北死,白发岭南生。
魑魅天边国,穷愁海上城。
劳歌意无限,今日为谁明。

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个远行在外的旅人的内心世界,以及他所经历的种种艰难与孤寂。诗中充满了对自然景观的细腻描写,同时也透露出旅人对故乡和亲人的深深思念。

首句“朝夕苦遄征”直接点明了旅途的艰难与辛苦,旅人白天和夜晚都在急行,心中充满不安。接着“孤魂长自惊”进一步强调了他孤独无助的感受,仿佛灵魂都因此而惊慌不安。

他漂泊在外,夜晚在雁渚(雁栖息的地方)停留,听着凄凉的猿鸣。这首诗中的“雁渚”和“猿鸣”都象征着旅途中环境的凄凉与孤寂。

旅途中,石上的苔藓像藤蔓一样蔓延在溪边,林间的苔藓轻轻拂过地面,给人一种清新的感觉。这里的自然景色虽然美丽,却也暗示了旅人的孤独和寂寞。

“云峰刻不似,苔藓画难成”描绘了云雾缭绕的山峰,以及难以用画笔描绘的苔藓,暗示了自然景象的奇异与美丽,也反映了旅人对异乡景物的赞叹与好奇。

“露裛千花气,泉和万籁声”进一步描绘了露水滋润着千朵鲜花的香气,泉水与各种自然声音交织在一起,给旅人带来心灵的慰藉。

“攀幽红处歇,跻险绿中行”描述了旅人攀登山岭的场景,他疲惫地歇息在红色的花朵旁,然后继续前行。这里既有旅途的艰辛,也有对美景的欣赏。

“恋切芝兰砌,悲缠松柏茔”表达了旅人对故乡和亲人的深深思念,对芝兰(象征高洁)的渴望,以及对松柏(象征长青)亲人的怀念。

“丹心江北死,白发岭南生”直接抒发了旅人在北方出生,却在南方(岭南)老去的无奈与心酸。

“魑魅天边国,穷愁海上城”描绘了旅人在遥远地方的艰辛生活,以及对未知世界的恐惧。

最后一句“劳歌意无限,今日为谁明”表达了旅人的感慨,他的歌声中有无限的思绪,但不知道有没有人能够理解他的情感。

整首诗通过描绘旅途中所见的自然景色,抒发了旅人的内心感受和对家乡的思念,读来令人感动。

宋之问

宋之问(约656 — 约712),字延清,名少连,汉族,汾州(今山西汾阳市)人,初唐时期的诗人,与沈佺期并称“沈宋”。唐高宗上元二年(675),进士及第,当时掌握实权的是武则天,富有才学的宋之问深得赏识,被召入文学馆,不久出授洛州参军,永隆元年(681), 与杨炯一起进入崇文馆任学士。与陈子昂、卢藏用、司马承祯、王适、毕构、李白、孟浩然、王维、贺知章称为仙宗十友。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