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意 其四
堪笑浮云高,凌虚(原校:或作扶摇)翳日星。
宁作兰蕙幽,草中自芳馨。
自足乃天分,未需尔虚灵。
掩翳之所恶,胡为久亭亭。
古为旷达士,浪迹多晦暝。
山林惜长往,藏用亦藏形。
愚谷不可及,窅然还自宁。
嗟余亦羡此,岑寂养颓龄。
宁作兰蕙幽,草中自芳馨。
自足乃天分,未需尔虚灵。
掩翳之所恶,胡为久亭亭。
古为旷达士,浪迹多晦暝。
山林惜长往,藏用亦藏形。
愚谷不可及,窅然还自宁。
嗟余亦羡此,岑寂养颓龄。
现代解析
这首诗借物言志,表达了作者对自由隐逸生活的向往和对世俗虚名的蔑视。全诗用浅近的比喻和鲜明的对比,传递出深刻的人生哲理。
开篇用"浮云"比喻那些追逐虚名的人——看似高高在上遮蔽日月,实则轻浮无根。诗人明确表态:宁愿做幽谷中的兰草,默默散发清香,也不愿做华而不实的浮云。这里"兰蕙幽"象征着高洁却低调的品格。
中间部分直接批判虚浮的处世态度。"掩翳"(遮蔽)是诗人厌恶的行为,反问那些故作姿态的人为何还要长久装模作样。接着列举古代隐士的选择:他们或浪迹天涯隐姓埋名,或隐居山林修身养性。"愚谷"典故(出自《论语》)指大智若愚的境界,诗人认为这种返璞归真的状态最令人向往。
结尾诗人直抒胸臆:自己也渴望这样的生活,在寂静中安度晚年。"岑寂"不是寂寞,而是一种主动选择的宁静;"颓龄"是谦称老年,暗示放下世俗追求后的坦然。
全诗亮点在于: 1. 用"浮云vs兰草"的生动对比,让抽象的人生选择变得具体可感 2. "自足乃天分"道出知足常乐的智慧,强调幸福源于内心而非外物 3. 对"愚谷"境界的推崇,揭示了中国文化中"大巧若拙"的深层价值观 4. 结尾的自我剖白让说理更有温度,避免了空洞说教
诗人通过自然意象和生活态度的对比,教会我们:真正的价值不在于外在的光鲜,而在于内心的充实与安宁。这种思想在今天这个追逐流量的时代,依然具有警醒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