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解析
这首诗表达了作者在困境中的孤独感与对现实的无奈,同时透露出坚守正直的品格和对家人的深情。
开头两句写作者觉得自己与世俗格格不入,只能像老芦苇一样默默无闻地生活。"较量"指比较权衡,"葭蒲"是普通的水草,暗示自己不愿随波逐流。三四句用反语说圣贤之人难道就该因为时代不好而装笨吗?正直的人总是被世人看作迂腐。这里道出了有德之士在现实中的尴尬处境。
五六句转到个人生活:为了奉养父母,甘愿过清贫的隐居生活("钓筑"指钓鱼种地),但作为漂泊的游子,又无力购置理想的居所。最后两句将情绪推向高潮:望着象征权力的星象("台象"指星宿)照耀都城,却只能为离别之苦而伤心,暗含对朝廷的失望。
全诗用平实的比喻(如芦苇、星象)和对比手法(圣贤与世俗、理想与现实),把知识分子的苦闷、对家庭的牵挂以及对时局的忧虑写得深沉动人。最打动人心的,是诗中那个既不愿妥协,又无力改变现状,却始终牵挂亲人的文人形象。
曾巩
曾巩(1019年9月30日-1083年4月30日,天禧三年八月二十五日-元丰六年四月十一日),字子固,世称“南丰先生”。汉族,建昌南丰(今属江西)人,后居临川(今江西抚州市西)。曾致尧之孙,曾易占之子。嘉祐二年(1057)进士。北宋政治家、散文家,“唐宋八大家”之一,为“南丰七曾”(曾巩、曾肇、曾布、曾纡、曾纮、曾协、曾敦)之一。在学术思想和文学事业上贡献卓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