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个隐士居住的世外桃源,展现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美好画面。
前两句"一水傍通四五池,竹亭茅榭亦相宜"用简单明了的语言勾勒出一个清幽的居住环境:一条小溪连接着几个池塘,竹子搭建的亭子和茅草盖的房屋与周围环境完美融合。这里没有华丽的建筑,只有最朴素自然的景物,却给人一种舒适惬意的感觉。
后两句"中间更著高人住,不到溪山无好诗"点明了主题:这样清幽的环境正适合高人雅士居住。诗人认为,如果没有亲身感受这样的山水美景,就写不出真正的好诗。这既是在赞美居住在这里的主人,也是在表达诗人自己对自然山水的热爱。
整首诗语言平实却意境深远,通过描写简单朴素的自然景物,表达了返璞归真、亲近自然的生活理想。诗人似乎在告诉我们:真正的诗意不在远方,就在身边这些简单而美好的事物中。
薛嵎
(1212—?)温州永嘉人,字仲止,一字宾日。理宗宝祐四年进士。官长溪簿。诗宗永嘉一派。有《云泉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