次韵知常德袁尊固监丞送别四诗

孔训元无实对名,只言为己与求人。
能知管仲不为谅,便识殷贤都是仁。
义利两涂消处长,古今一理屈中伸。
自从圣学寥寥后,千百年谁信得真。

现代解析

这首诗探讨了儒家思想中几个核心命题,用平实的语言道出了为人处世的智慧。

前四句讲道德判断的灵活性:孔子教导我们不要死抠概念(比如"仁"的定义),关键看行为动机是"为己"还是"利他"。就像评价历史人物管仲时,不能因他不够"信"就否定他,商朝的贤臣们看似不完美,但本质都怀着仁心。

中间两句揭示处世哲学:义与利看似对立,其实在更高层面可以调和;古今道理相通,就像弯曲的手指终会伸直,暂时的委屈可能通向长远的舒展。

最后发出感慨:可惜孔子之后,真正的圣贤学问逐渐被曲解,千百年来很少有人能领悟这些道理的真谛。诗人通过古今对话,提醒我们道德判断要避免教条,处世需要懂得变通与坚持的平衡。

魏了翁

魏了翁(1178年—1237年) ,字华父,号鹤山,邛州蒲江(今属四川)人。南宋著名理学家、思想家、大臣。嘉熙元年(1237年)卒,年六十,赠太师、秦国公,谥文靖。魏了翁反对佛、老“无欲”之说,认为圣贤只言“寡欲”不言“无欲”,指出“虚无,道之害也”。推崇朱熹理学,但也怀疑朱注各经是否完全可靠。提出“心者人之太极,而人心已又为天地之太极”,强调“心”的作用,又和陆九渊接近。能诗词,善属文,其词语意高旷,风格或清丽,或悲壮。著有《鹤山全集》、《九经要义》、《古今考》、《经史杂钞》、《师友雅言》等,词有《鹤山长短句》。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