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座荒废的寺庙——宏仁寺,通过生动的画面感传递出沧桑与惋惜之情。
前两句写寺庙的破败:香火冷清,灰尘落满佛像,但佛像依然安静地伫立着。"佛自闲"这个拟人化的描写很妙,仿佛连佛像都习惯了这种冷清。
中间四句用对比手法展现寺庙曾经的辉煌:高大的石碑上刻着圣人的事迹,古老的树木守护着禅院大门,经书曾经装满玉制的盒子(三藏指佛经),九间大殿里供奉着鎏金佛像。"雄碑""古木""玉轴""金躯"这些华贵的意象,与现在的荒凉形成强烈反差。
最后两句最令人心痛:曾经的佛教圣地,现在竟成了放牧牲口的地方,骆驼和马匹随意践踏着长满青苔的地面。诗人用"那堪"(怎能忍受)表达强烈的不平,斑驳的苔痕就像寺庙被践踏的尊严。
全诗像一组电影镜头:从荒芜的寺院全景,推到蒙尘的佛像特写,再闪回昔日的辉煌景象,最后定格在牲口蹄下的青苔。这种今昔对比的手法,让读者深刻感受到时间对神圣之地的无情侵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