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源山

修径投幽隐,轻裘怯暮寒。闲僧能解榻,倦客得休鞍。
白雨鸣山麓,青灯语夜阑。明朝梯石路,更仗笋舆安。

现代解析

这首诗《南源山》描绘了一次山中夜宿的宁静体验,充满了自然与人的和谐感。我们可以分几个部分来理解:

1. 进山寻幽
前两句写诗人沿着小路走向深山,傍晚的山风带着寒意,轻薄的衣衫已挡不住寒冷。"怯暮寒"三个字很生动,既写身体感受,也暗示了山中清寂的氛围。

2. 温暖的相遇
三四句像个小惊喜:原本只是路过,却遇到好客的僧人留宿,让疲惫的旅人(可能指诗人自己)终于能卸下行装休息。"解榻"(整理床铺)和"休鞍"(停下马匹)的细节,让画面立刻温馨起来。

3. 山夜二重奏
五六句是全文最美处:白天的雨还在山脚溪涧哗哗作响,而夜里青灯下,人与僧或许正轻声交谈。"白雨"与"青灯"颜色对比鲜明,"鸣"和"语"让整个夜晚既有自然的声响,又有人情的温度。

4. 明天的路
最后两句像自言自语:明天还要继续爬山呢,好在有竹轿(笋舆)可以坐。这里透露出一点小幽默——今天的步行已经够累,明天可得靠交通工具了。

整体魅力在于:
- 用最平常的山中一夜,写出了"停下来"的美好。现代人总在赶路,诗中那种随时接受意外款待、静听夜雨的心境特别珍贵。
- 文字干净得像水墨画,每句都有声音(雨声、谈话)、有触感(寒冷、休息)、有色彩(白雨、青灯),读起来仿佛身临其境。
- 结尾的"笋舆"透着生活气息,提醒我们:修行般的山行中,也不必苦熬,该坐轿就坐轿,有种接地气的智慧。

姚偓

同治《萍乡县志》卷六作姚渥。生平无考。《全唐诗》存《南源山》诗1首。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