承闻故房相公灵榇自阆州启殡归葬东都有作二首 其二

丹旐飞飞日,初传发阆州。
风尘终不解,江汉忽同流。
剑动新(一作亲)身匣,书归故国楼。
尽哀知有处,为客恐长休。

现代解析

这首诗是杜甫为悼念已故宰相房琯而作,用朴素的语言表达了深沉的哀思。

前两句"丹旐飞飞日,初传发阆州"描绘送葬场景:红色灵旗在风中飘动,人们刚刚得知灵柩要从阆州启程。这里用"飞飞"这个叠词,既写灵旗飘动之状,也暗示送葬队伍缓缓前行的动态。

中间四句写诗人复杂心情:"风尘终不解"说战乱未平,暗含房琯去世时国家仍不安定;"江汉忽同流"用江汉合流的自然景象,暗喻生死永隔;"剑动新身匣"写房琯随身佩剑被收入新匣,暗示物是人非;"书归故国楼"说遗物返回故乡,更添哀伤。

最后两句"尽哀知有处,为客恐长休"直抒胸臆:虽然知道该去哪里表达哀思,但想到自己漂泊在外,恐怕连祭奠都难以长久持续。这里透露出杜甫对自己流离生活的无奈,以及对逝者深深的怀念。

全诗没有华丽辞藻,通过送葬场景的描绘和几个生活细节的捕捉,把对逝者的悼念、对战乱的忧虑、对自己漂泊境遇的感慨,都融入其中,展现了杜甫诗歌"沉郁顿挫"的典型风格。

杜甫

杜甫(712-770),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世称“杜工部”、“杜少陵”等,汉族,河南府巩县(今河南省巩义市)人,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被世人尊为“诗圣”,其诗被称为“诗史”。杜甫与李白合称“李杜”,为了跟另外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开来,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他忧国忧民,人格高尚,他的约1400余首诗被保留了下来,诗艺精湛,在中国古典诗歌中备受推崇,影响深远。759-766年间曾居成都,后世有杜甫草堂纪念。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