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解析
这首诗是杜甫批评当时将领无能、讽刺朝廷依赖外族军队的作品。
第一句说大将韩公原本筑城是为了抵御外敌入侵,保护大唐疆土。第二句却讽刺现实:本该抵御外族的军队,现在反而要依靠回纥骑兵来救援。这里用"回纥马"指代外族援军,暗示朝廷军事上的无能。
第三联用两个典故形成对比:前句说胡人入侵时潼关天险形同虚设,后句用唐高祖起兵时晋水变清的祥瑞,暗指现在缺乏这样的明君良将。最后两句直接质问:现在让皇帝一个人为国家担忧,你们这些将领有什么脸面享受太平盛世?
全诗通过今昔对比,揭露了安史之乱后唐朝军事衰败、将领无能的现实,表达了杜甫对国家命运的深切忧虑。语言直白有力,既有历史典故的厚重感,又有直指现实的批判锋芒,体现了杜甫忧国忧民的情怀。
杜甫
杜甫(712-770),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世称“杜工部”、“杜少陵”等,汉族,河南府巩县(今河南省巩义市)人,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被世人尊为“诗圣”,其诗被称为“诗史”。杜甫与李白合称“李杜”,为了跟另外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开来,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他忧国忧民,人格高尚,他的约1400余首诗被保留了下来,诗艺精湛,在中国古典诗歌中备受推崇,影响深远。759-766年间曾居成都,后世有杜甫草堂纪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