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解析
这首词描绘了一个隐士在林泉间独自饮酒的闲适生活,充满洒脱与哲思。
上片写饮酒环境:主人公住在山林泉水边,这里藏着特别的酒。每天清晨(卯时)就着诗文下酒,在二层小楼上喝着琼浆玉液般的酒,炉火映照下酒色生辉。这里用"玉浆"形容酒好,"火生光"暗示饮酒时温暖惬意的氛围。
下片写饮酒感受:喝得飘飘然(陶陶)时在醉与醒之间徘徊,觉得夜晚最适合品酒。酒的味道在口中回旋(味来回转),让人精神焕发(昌),最后超脱尘世(出蓬庄)。"蓬庄"指简陋茅屋,这里说饮酒能让人超越物质生活的局限。
全词通过"林泉-饮酒-微醺-超脱"的线索,展现了古代文人追求精神自由的生活理想。最妙的是"醉醒"二字——半醉半醒之间,恰恰是最能体会人生真味的境界。酒在这里不仅是饮料,更是一种通往精神世界的媒介。
王哲
(1112—1170)咸阳人,道士,初名中孚,字允卿。熙宗天眷初应武举,改名德威,字世雄;海陵王正隆四年学道,改名,字知明,号重阳子。倜傥尚义,不拘小节,好属文,才思敏捷。学道后往来终南山一带,曾在终南县南凿穴而居。后至山东崳山全真庵。所创教派名全真道。马丹阳、丘长春、王玉阳、郝广陵、谭处端皆其弟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