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部宜城访长渠故迹无复知者

宜城古楚都,风土故秀媚。康狼与荆山,屹屹并西峙。

山中有夷水,滔滔日东注。秦当祸楚时,藉之以得志。

后人引长渠,祸也乃其利。沃壤三千顷,食者长渠惠。

国社已屡更,地力岂不废。卓哉孙曼叔,无乃举职吏。

源流悉讨寻,堙翳就疏治。功慱民匪劳,井邑多委积。

迩来四百年,天人两茫昧。停轺访遗老,顾指迷乱次。

初疑陵谷迁,蓬莱向为地。又疑虎豹区,藜蕨恐捐弃。

复疑强力民,播弄并吞势。方食辍箸想,人事有隳坠。

追惟癸未旱,全楚绝遗穗。今年旱更甚,所赖惟少备。

吏政无恒规,泽民当上最。兹渠废与兴,一一关国计。

长恸曼叔魂,安得汝共事。

现代解析

这首诗讲的是作者在湖北宜城寻访古代水利工程"长渠"的经历和感慨,用平实的语言表达了对民生问题的深切关怀。

全诗可以分为四个部分:

1. 首先描写宜城的地理环境(1-6句):
- 宜城是古代楚国的都城,风景秀丽
- 西边有康狼山和荆山两座高山
- 山中有夷水(汉江支流)向东流去

2. 讲述长渠的历史作用(7-16句):
- 秦国曾利用这条水道攻打楚国
- 后人修建长渠,把"祸水"变成了惠民工程
- 能灌溉三千顷良田,造福百姓
- 但后来年久失修,逐渐荒废
- 称赞北宋官员孙曼叔(字叔)重修渠道的功绩

3. 描写现状的荒凉(17-26句):
- 四百年后渠道已经完全荒废
- 向当地人打听,大家都说不清楚
- 猜测可能是地形变化、野兽破坏或豪强侵占
- 联想到近年旱灾严重,更显水利的重要

4. 抒发感慨(27-30句):
- 感叹官员政绩应该以惠民为标准
- 水利工程关系国家命脉
- 痛惜孙曼叔这样的好官已不在世

这首诗的魅力在于:
1. 用游记的形式谈民生大事,自然流畅
2. 通过古今对比,突出水利工程的重要性
3. 对百姓疾苦的真切关怀贯穿始终
4. 语言朴实但情感深沉,没有华丽辞藻却打动人心

核心思想是:好的官员应该像孙曼叔那样,把惠民工程当作头等大事,因为水利建设直接关系到百姓温饱和国家稳定。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