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解析
这首诗讲的是朋友分别时的真挚情感和人生感悟,语言朴实却意味深长。
前两句说"虽然我们认识时间不长,但临别时却格外亲近",点出真正的友情不在于时间长短。接着用"除了修禅的出家人,谁不是红尘中的普通人"作对比,暗示大家都逃不开世俗牵绊。
中间四句是人生体悟:人到中年开始回归本真("返性"),打算安于清贫度过余生。这里的"返性"可以理解为找回初心,不再为名利所困。最后两句是美好愿望:希望能加入隐士的圈子("白云社"指隐士团体),在山水间自由自在地生活。
全诗亮点在于:
1. 用"认识不久却格外亲"道出友情的纯粹
2. 通过"修禅人"与"红尘客"的对比,展现现实与理想的矛盾
3. "半生返性"四字精准捕捉中年人常见的心态转变
4. 结尾白云、高眠的意象组合,营造出超脱世俗的意境
诗人没有用华丽辞藻,而是用聊天般的口吻,把中年人对友情的珍惜、对世俗的看透、对自由的向往都自然流露出来。特别是"半生都返性"这句,很多经历过生活磨砺的人都会产生共鸣。
李频
李频(818—876),字德新,唐大中元年(847),唐寿昌长汀源人(今建德李家镇)葬于永乐(今李家),唐代后期诗人。幼读诗书,博览强记,领悟颇多。寿昌县令 穆君 游灵栖洞,即景吟诗:“一径入双崖,初疑有几家。行穷人不见,坐久日空斜”。得此四句后稍顿未续。时李频从行,续吟:“石上生灵笋,池中落异花。终须结茅屋,到此学餐霞。”穆君大为赞赏。但此诗根据史学家考证是李频本人所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