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解析
这首诗表达的是对已故高僧的怀念,以及人生无常的感慨。
第一句"欲寻遗迹强沾裳":诗人想寻找高僧生前的痕迹,却只能徒然沾湿衣襟(暗示流泪)。这里用"强"字突出了明知徒劳却忍不住追寻的悲伤心情。
第二句"本自无生可得亡":借用佛教"无生"的概念,说高僧本已超脱生死,无所谓死亡。这是用佛教思想自我宽慰,但反而更显出失去的痛楚。
后两句用景物烘托情感:今夜月光依旧冷冷地洒满庭院,就像高僧生前讲经时一样。这里用"冷如霜"的月光,既写出了环境的清冷,更暗示了诗人内心的孤寂——景物依旧,斯人已逝,这种物是人非的对比格外令人感伤。
全诗妙在把深刻的佛理(无生)和具体的生活场景(月照讲堂)自然融合,既有哲理高度,又能让人感受到真实的情感温度。诗人没有直接说多么悲伤,但通过"沾裳""冷月"这些意象,让读者能真切体会到那种怅惘之情。
苏轼
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美食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汉族,四川人,葬于颍昌(今河南省平顶山市郏县)。一生仕途坎坷,学识渊博,天资极高,诗文书画皆精。其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艺术表现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世有巨大影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书法擅长行书、楷书,能自创新意,用笔丰腴跌宕,有天真烂漫之趣,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宋四家;画学文同,论画主张神似,提倡“士人画”。著有《苏东坡全集》和《东坡乐府》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