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阳感怀

重阳不忍上高楼,寒菊年年照暮秋。万叠故山云总隔,
两行乡泪血和流。黄茅莽莽连边郡,红叶纷纷落钓舟。
归计未成年渐老,茱萸羞戴雪霜头。
载花乘酒上高山,四望秋空八极宽。蜀国江山存不得,
刘家豚犬取何难。张仪旧壁苍苔厚,葛亮荒祠古木寒。
独对斜阳更惆怅,锦江东注似波澜。

现代解析

这首《重阳感怀》通过重阳登高的场景,表达了诗人对故土沦丧、年华老去的深沉感慨。全诗可分为上下两部分,情感从压抑悲凉转向苍劲开阔,最后又回归惆怅。

上半部分(前八句)写重阳登高的矛盾心情:
1. "不忍上高楼"却"载花乘酒",展现既想逃避现实又强打精神的挣扎
2. 寒菊、暮秋、雪霜头等意象串联,形成时光流逝的压迫感
3. "云总隔""血和流"的夸张表达,强调思乡之痛已持续多年
4. 黄茅边郡与红叶钓舟的对比,暗示战乱与隐逸的人生选择

下半部分(后八句)转向历史沉思:
1. 站在高山俯瞰的视角,引出对蜀国兴亡的思考
2. 用刘禅(豚犬)亡国与张仪、诸葛亮遗迹形成古今对照
3. "苍苔厚""古木寒"等描写,暗示英雄事业终将湮灭
4. 结尾锦江东流的画面,将个人惆怅升华为历史长河中的永恒叹息

艺术特色:
- 时空交织:个人暮年与历史兴亡相互映照
- 意象鲜明:菊花、茱萸等重阳元素与战争意象(黄茅边郡)碰撞
- 情感跌宕:从"不忍"到"四望"再到"惆怅",形成完整的情感弧线

诗歌核心是借重阳习俗,抒发战乱时代知识分子对家国命运的忧患意识,既有"山河破碎风飘絮"的痛楚,也暗含"位卑未敢忘忧国"的担当。

刘兼

刘兼,[约公元九六0年前后在世](即约周末宋初间前后在世)字不详,长安人,官荣州刺史。兼著有诗一卷,(《全唐诗》)传于世。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