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参军
蜉蝣与龟鹤,延促一弹指。
刘伶闭关键,穷年学周史。
不见猥无目,不闻安用耳。
神将守汝形,醉昏终不似。
心若死灰积,形如槁木曳。
耳目心形殂,虽生亦已死。
何不未死时,云霄恣高视。
饮啄犹生平,吟笑深竹里。
客至或放谭,不欲见即止。
所忧叩门难,麦粥今年苦。
刘伶闭关键,穷年学周史。
不见猥无目,不闻安用耳。
神将守汝形,醉昏终不似。
心若死灰积,形如槁木曳。
耳目心形殂,虽生亦已死。
何不未死时,云霄恣高视。
饮啄犹生平,吟笑深竹里。
客至或放谭,不欲见即止。
所忧叩门难,麦粥今年苦。
现代解析
这首诗以刘伶(西晋名士,竹林七贤之一)为原型,通过对比和隐喻,探讨了生命的意义与处世态度。
开篇用"蜉蝣"(短命昆虫)和"龟鹤"(长寿动物)对比,说生命长短其实都像弹指一挥间那么短暂。刘伶整天关在屋里研究古籍,就像把自己封闭起来。诗人批评这种活法:不看、不听、心如死灰、形如枯木,虽然活着却像死了一样。
接着诗人提出建议:与其这样,不如在活着时活得痛快。可以像平常一样吃喝,在竹林里吟诗谈笑。朋友来了就畅聊,不想见就不见。最后两句有点黑色幽默:唯一要担心的是敲门声太吵(暗指世俗打扰),以及今年粮食不够吃(现实生活的烦恼)。
全诗核心是反对死气沉沉的隐居生活,主张在有限生命里活得洒脱自然。用刘伶的故事作引子,其实是劝人们不要活成行尸走肉,要在世俗中找到自在。语言看似平淡,但把深刻的人生哲理说得生动有趣,特别是最后两句突然接地气的转折,让整首诗更有烟火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