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止庵诗卷
道人名止庵,其实无所止。
不搆草木庐,不斸土石址。
惟于寓居堂,揭扁字盈咫。
伟哉磐石书,古隶遒且美。
廛市固烦嚣,自得尘外致。
开扃睨龙泉,岚光动阑几。
中函玉笈文,鳞比积经史。
朝翻暮紬绎,刻志究玄理。
著书混三教,牵令同一轨。
示予得披阅,愧未参奥旨。
出语如涌泉,辨析至于是。
性心既超脱,好尚世所异。
朝行携赤藤,逍遥舜江市。
夜息数清漏,灵台湛秋水。
我尝问道人,请析止之义。
仁敬慈孝信,五者孰可已。
道人笑未言,欲答如有拟。
缗蛮黄鸟声,翛然起岑蔚。
不搆草木庐,不斸土石址。
惟于寓居堂,揭扁字盈咫。
伟哉磐石书,古隶遒且美。
廛市固烦嚣,自得尘外致。
开扃睨龙泉,岚光动阑几。
中函玉笈文,鳞比积经史。
朝翻暮紬绎,刻志究玄理。
著书混三教,牵令同一轨。
示予得披阅,愧未参奥旨。
出语如涌泉,辨析至于是。
性心既超脱,好尚世所异。
朝行携赤藤,逍遥舜江市。
夜息数清漏,灵台湛秋水。
我尝问道人,请析止之义。
仁敬慈孝信,五者孰可已。
道人笑未言,欲答如有拟。
缗蛮黄鸟声,翛然起岑蔚。
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位名叫"止庵"的道人,他虽名为"止"(停止),却展现出一种超脱自在的生活态度。全诗通过几个层次展现了这位道人的独特魅力:
1. 生活状态:
道人虽住在闹市中,却不被世俗烦扰。他不建传统意义上的道观,只在住处挂了一块大匾额,用古老的隶书写着"止庵"。这种简单随性的布置,反而让他的住所有了超然物外的意境。
2. 日常修行:
他房间里堆满经书典籍,日夜研读思考。但他不拘泥于某一学派,而是融合儒释道三家的思想,形成自己独特的见解。当诗人向他请教时,他能滔滔不绝地分析问题。
3. 生活情趣:
白天他拄着红藤杖在城里悠闲漫步,晚上静坐感受时光流逝,心境如秋水般澄澈。这种生活方式既接地气又充满诗意。
4. 名字的深意:
诗人最后问道人"止"的真谛是什么(暗指儒家五常"仁敬慈孝信"中哪些可以舍弃),道人笑而不答。这时林间传来黄鸟啼鸣,仿佛给出了自然界的答案——真正的"止"不是刻意停止,而是像鸟儿一样顺应自然。
全诗通过生动的日常细节,展现了一种"大隐隐于市"的智慧:真正的修行不在形式,而在心境;不必刻意追求停止,而要像流水鸟鸣一样自然存在。道人用生活本身诠释了"止"的真谛——在喧嚣中保持内心的宁静与自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