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杨龟山此日不再得韵

能饥谋艺稷,冒寒思植桑。
少年负奇气,万丈磨青苍。
梦寐见古人,慨然悲流光。
吾道有宗主,千秋朱紫阳。
说敬不离口,示我入德方。
义利分两途,析之极毫芒。
圣学信匪难,要在用心臧。
善端日培养,庶免物欲戕。
道德乃膏腴,文辞固秕糠。
俯仰天地间,此身何昂藏。
胡能追轶驾,但能漱馀芳。
持此木钻柔,其如磐石刚。
中夜揽衣起,沉吟独徬徨。
圣途万里馀,发短心苦长。
及此岁未暮,驱车适康庄。
行远必自迩,育德贵含章。
迩来十六载,灭迹声利场。
闭门事探讨,蜕俗如驱羊。
隐几一室内,兀兀同坐忘。
那知颠沛中,此志竟莫强。
譬如济巨川,中道夺我航。
顾兹一身小,所系乃纲常。
枢纽在方寸,操舍决存亡。
胡为谩役役,斲丧良可伤。
愿言各努力,大海终回狂。

现代解析

这首诗是一位追求道德学问的读书人的内心独白,用现代语言可以这样理解:

第一部分:年轻时的理想
诗人回忆年轻时充满抱负,像饥饿的人想种庄稼、寒冷时想种桑树一样渴望学习。他崇拜朱熹(朱紫阳)的儒家思想,把"恭敬"当作口头禅,认真学习做人道理。那时他清楚区分"道义"和"利益",认为圣贤学问不难,关键是要真心向善。

第二部分:现实的困境
但现实中他遇到巨大困难:道德修养像用木钻钻石头般艰难,深夜独坐时感到迷茫。虽然头发已白仍心系远方,就像想开车去康庄大道却总在近处打转。这十六年来他远离名利场埋头读书,但颠沛流离中理想难以实现,就像渡河时突然被夺走船只。

第三部分:深刻的领悟
诗人意识到:一个人的身躯虽小,却肩负着道德纲常的重任。关键在于守住本心(方寸之间),选择操守决定存亡。他懊悔曾经庸庸碌碌浪费生命,最后鼓励大家:只要努力,再狂暴的大海也能被驯服。

核心思想
这首诗展现了传统知识分子的精神追求——在浮躁世界中坚守道德操守,把个人修养看作比文章辞藻更重要的事。虽然现实艰难,但诗人坚信只要持之以恒,就能在精神层面获得超越。诗中"用木钻钻石头""渡河失船"等比喻生动展现了理想与现实的冲突,而最后"驯服大海"的意象则传递出永不言弃的信念。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