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平海

青天欲尽海云东,遥见孤城浩荡中。
纱帽白浮行地土,布舆青捲下沙风。
漳河盗灭忧仍在,越国秋深信未通。
荐黍莫愁常作客,水边来去有渔篷。

现代解析

《之平海》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海边孤城的苍茫景象,同时融入了诗人漂泊的愁绪和对时局的忧虑。

开头两句“青天欲尽海云东,遥见孤城浩荡中”勾勒出一幅壮阔的画面:天空与大海相接,远处一座孤城矗立在浩荡的海天之间,显得渺小而孤独。这里的“孤城”不仅是实景,也暗喻诗人内心的孤寂。

“纱帽白浮行地土,布舆青捲下沙风”这两句写诗人自己的形象:戴着纱帽,穿着布衣,在风沙中艰难前行。白纱帽和青布衣的对比,突出了诗人朴素甚至有些落魄的状态,而“下沙风”则暗示环境的恶劣,象征人生路途的艰辛。

“漳河盗灭忧仍在,越国秋深信未通”转向时局感慨。虽然盗贼被平定,但诗人的忧虑并未消除;越国(可能指南方)秋意已深,却依然音信不通。这里既有对动荡时局的隐忧,也有对远方亲友的牵挂,流露出无奈与惆怅。

最后两句“荐黍莫愁常作客,水边来去有渔篷”是自我宽慰:虽然常年漂泊在外,但不必过于忧愁,毕竟水边还有渔舟可以自由来去。渔篷象征着随遇而安的豁达,诗人似乎在劝解自己:即便身处困境,也要学会在漂泊中找到一丝从容。

整首诗情景交融,既有对自然景象的生动刻画,又渗透着诗人的身世之感和家国之思,语言质朴却意味深长,展现了古代文人面对逆境时的复杂心境。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