偕友游观郭外还经丛冢间慨然作

罢酒忽不乐,招携出城闉。
崔巍瞻百雉,左右带崇山。
流云翳景色,凫雁共来还。
翔步适广陌,营眸纳平川。
冲衿惨寒日,枉渚栖孤烟。
良游洽昔赏,妍虑逐今迁。
穹林窜饥狸,荒墟渗阴泉。
萧条劲风来,肝心苦抽崩。
百世迅一瞬,圣蠢非天全。
偃息重泉下,遑云返自然。
拱木亦已颓,河山响哀蝉。
猛志复何取,怆悢不能言。

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与朋友郊游后经过一片荒凉坟地的所见所感,通过强烈的今昔对比,表达了对生命无常的深刻思考。

全诗可分为三个部分: 1. 开篇写游玩之乐("罢酒忽不乐"到"妍虑逐今迁"):诗人与朋友饮酒后突然感到惆怅,便结伴出城。他们登上高城远眺群山,看云卷云舒、野鸭飞雁,漫步在开阔的田野,眼前是平静的河流。虽然冬日寒冷,但薄雾笼罩的小洲别有一番韵味。这些美景让他们暂时忘记了烦恼。

2. 中间突转荒凉之景("穹林窜饥狸"到"河山响哀蝉"):画面突然切换到阴森的坟地——饥饿的狐狸在枯林穿梭,荒废的墓地渗出阴冷的泉水,萧瑟的寒风吹得人心发颤。诗人意识到,无论圣人还是凡人,百年光阴都如白驹过隙,死后深埋地下,哪还能说什么回归自然?坟头的树木都已枯萎,只有秋蝉在河山间哀鸣。

3. 结尾抒发人生感慨(最后两句):面对此情此景,诗人感到曾经的雄心壮志都失去意义,悲伤得说不出话来。

这首诗最打动人的地方在于: - 用"乐景"反衬"哀情":前半段优美的自然风光与后半段阴森的坟地形成强烈反差 - 生动形象的画面感:如"饥狸窜林""阴泉渗荒墟"等描写让人身临其境 - 深刻的生命感悟:通过坟场景象,引发对生命短暂、功名虚无的思考 - 真实的情感流露:从"忽不乐"到"不能言",完整展现了情绪变化过程

诗人没有直接说教,而是通过鲜明的场景对比,让读者自己体会人生无常的道理,这种含蓄的表达方式反而更引人深思。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