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解析
这首诗写的是对远方朋友的思念和牵挂,语言简单却情感真挚。
前两句"一别南州道里赊,他时何处寄疏麻"说的是:自从在南州分别后,路途遥远难以相见,以后该往哪里给你寄信呢?"疏麻"在古代常用来写信,这里代指书信。诗人用日常的寄信小事,表达了对朋友的惦记。
后两句"蛾眉亭下来相访,明月沧波是子家"是诗人的想象:如果有一天我去蛾眉亭找你,看到的只会是明月映照下的苍茫江水,那里才是你的归宿。这里的"子家"既指朋友现在的居所,也暗含人生如寄的感慨。
全诗最动人的地方在于:
1. 用具体的意象(寄信、亭子、月光、江水)表达抽象的情感
2. 从现实的离别写到想象中的重逢,情感层层递进
3. 最后用开阔的江月景象,把个人思念升华到人生际遇的思考
就像我们现代人想念远方朋友时,会想着"不知道他现在住哪儿""要是去找他会不会扑空"一样,诗人用质朴的语言道出了这种跨越时空的共鸣。
彭孙遹
彭孙遹(yù)(1631—1700)清初官员、词人,与王士祯齐名,时号“彭王”。字骏孙,号羡门,又号金粟山人,浙江海盐武原镇人。彭孙贻从弟,顺治十六年进士。康熙十八年举博学鸿词科第一,授编修。历吏部侍郎兼翰林掌院学士,为《明史》总裁。诗工整和谐,以五、七言律为长,近于唐代的刘长卿。词工小令,多香艳之作,有“吹气如兰彭十郎”之称。著有《南往集》、《延露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