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造
大造视群生,各如抱中儿。
非因果哀乐,亦自为笑啼。
阿保纵解意,那得无啼时。
当饥幸一饱,心已不在饥。
谁知登崇山,足土固不离。
荣士或见此,秋气旋乘之。
触物感斯集,不知何事悲。
悾恫百年尽,俛首归污泥。
精气生已泄,那有魂相随。
矫枉而过正,亦受前贤嗤。
我慕鲁仲连,阅世同儿嬉。
见首不见尾,焉能赞一辞。
非因果哀乐,亦自为笑啼。
阿保纵解意,那得无啼时。
当饥幸一饱,心已不在饥。
谁知登崇山,足土固不离。
荣士或见此,秋气旋乘之。
触物感斯集,不知何事悲。
悾恫百年尽,俛首归污泥。
精气生已泄,那有魂相随。
矫枉而过正,亦受前贤嗤。
我慕鲁仲连,阅世同儿嬉。
见首不见尾,焉能赞一辞。
现代解析
这首诗用非常生动的比喻探讨了人生的无奈与超脱。我们可以从三个层面来理解:
1. 人生如婴儿般身不由己
诗人把世界比作一个"大保姆",我们每个人都像她怀里的婴儿——饿了会哭,饱了会笑,但这些情绪都不是自己能控制的。就像婴儿再好的保姆也阻止不了啼哭,人再努力也逃不开生老病死的自然规律。
2. 看透人生的智者
诗中提到两种人:一种是追求功名的"荣士",他们登得越高越感到空虚;另一种是像战国鲁仲连这样的隐士,把世事当儿戏。诗人更欣赏后者,认为看透人生才能获得真正的自由。
3. 面对死亡的智慧
诗人说人死后终归尘土,灵魂也不会永存。他反对两种极端:要么过分执着生命,要么刻意装作看破一切。最好的态度是像鲁仲连那样,既活在当下,又保持超然。
全诗的魅力在于用喂婴儿、登山等日常比喻,把深奥的生死命题说得通俗易懂。它告诉我们:承认生命的局限,但不被其束缚,用游戏般轻松的心态面对严肃的人生,这才是大智慧。
黄景仁
黄景仁(1749~1783),清代诗人。字汉镛,一字仲则,号鹿菲子,阳湖(今江苏省常州市)人。四岁而孤,家境清贫,少年时即负诗名,为谋生计,曾四方奔波。一生怀才不遇,穷困潦倒,后授县丞,未及补官即在贫病交加中客死他乡,年仅35岁。诗负盛名,为“毗陵七子”之一。诗学李白,所作多抒发穷愁不遇、寂寞凄怆之情怀,也有愤世嫉俗的篇章。七言诗极有特色。亦能词。著有《两当轩全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