泽畔吟吊屈左徒

君山黯碧愁云湿,嘄阳群笑猩猩泣。
灵风神雨横江来,楚累游魂亭亭立。
贝宫骨冷魂不死,芳根迸断湘兰蕊。
梦泽白茅与天齐,荃蕙菉葹辨谁是。
盲莹泪乾竹斑老,土花漠漠埋荒草。
血痕沦地黦劫灰,何处青磷凝玛瑙。
云和涩调不忍弹,江月有声瘦蛟寒。
婵媛惨澹迟北渚,怨魄空闻为余叹。
冯夷傲睨不可诉,冤咸号咷灵胥怒。
幽愤抗词动紫皇,鬼巢翻倾元精铸。
九章懊侬复恼公,南国哀响中古风。
輶轩折轴素王萎,来者矜能注鱼虫。
我愿洞庭水,化为巴陵酒。
长虹为舌,南箕为口,噏吸咙胡虬龙吼。
涸泽纷拿鼋鼍走,读《骚》不须更问天。
玉棺累累葬神仙。

现代解析

这首诗以屈原投江的典故为背景,通过丰富的意象和强烈的情感,表达了对屈原的深切哀悼和对现实的愤懑。

开头描绘了君山被愁云笼罩的凄凉景象,用猩猩哭泣的拟人化手法渲染悲怆氛围。风雨交加中,屈原的魂魄仿佛依然伫立江畔,暗示他虽死犹生。

诗中"贝宫骨冷""芳根迸断"等意象,既写屈原肉体消亡,又强调其精神不朽。白茅与天齐的比喻,暗讽当时善恶难辨的社会现实。竹子上斑驳的泪痕和荒草丛中的土花,都是岁月流逝的见证,而血痕与劫灰则暗示悲剧的深刻。

后半部分转入抒情,用"云和涩调""江月寒蛟"等意象烘托哀伤。诗人幻想洞庭水变成酒,用夸张的想象(长虹为舌、南箕为口)表达想要痛饮消愁、为屈原鸣不平的强烈愿望。最后"读《骚》不须更问天"点明主旨:屈原的《离骚》已道尽人间不平,无需再问苍天。

全诗通过神话意象(冯夷、灵胥)和历史典故(九章、輶轩),将个人情感与历史沉思相结合,在悲怆中透出激愤,在哀悼里蕴含批判,展现了浪漫主义诗歌的典型特征。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