奉寄文丞相
臣岂无贤良,君岂有惭德。
君臣义未明,大道致闭塞。
谁实笃忠贞,矢志不可屈。
先生真英豪,提戈呼叱咤。
一心收桑榆,戎行瞻黼黻。
间关五岭南,誓师存百粤。
有仍田一成,足以张征伐。
南阳戴真人,足以兴汉室。
天道岂无知,为此冠裳恻。
昨闻战城南,王师奋鈇钺。
万马似群羊,斗败鼓声竭。
百年养士恩,报之在朝夕。
多惭迟暮身,涕泪望乡国。
现代解析
这首诗表达了对忠诚与气节的赞颂,以及对国家命运的深切忧虑。
主题思想: 诗人感叹在国家危难之际,忠义纲常(道德准则)似乎已经崩塌,君臣之间的责任与道义变得模糊不清。然而,仍有像文天祥(文丞相)这样的英雄,坚守信念,誓死抗争,试图挽救国家危局。诗人既敬佩这样的忠义之士,又对国家的命运感到痛心。
逐句解析: 1. “嗟哉此纲常,一朝已散失。” - 诗人叹息道德准则(忠孝节义)在乱世中似乎荡然无存。
2. “臣岂无贤良,君岂有惭德。” - 难道臣子中没有忠臣吗?难道君主真的德行有亏吗?诗人提出疑问,暗示君臣关系出了问题。
3. “君臣义未明,大道致闭塞。” - 君臣之间的责任不清晰,导致国家正道被阻塞,社会陷入混乱。
4. “谁实笃忠贞,矢志不可屈。” - 但仍有像文天祥这样的人,坚守忠诚,宁死不屈。
5. “先生真英豪,提戈呼叱咤。” - 文天祥是真正的英雄,拿起武器,奋勇抗敌。
6. “一心收桑榆,戎行瞻黼黻。” - 他一心想要挽回败局(“收桑榆”比喻努力补救),军队仰仗他的领导(“黼黻”指官服,象征权威)。
7. “间关五岭南,誓师存百粤。” - 他在岭南艰苦作战,誓死保卫南方(“百粤”指南宋残余势力)。
8. “有仍田一成,足以张征伐。” - 即使只有一小块土地(“有仍田一成”),也能支撑起抗争的力量。
9. “南阳戴真人,足以兴汉室。” - 就像当年诸葛亮(“南阳戴真人”)辅佐刘备复兴汉室一样,文天祥也能振兴国家。
10. “天道岂无知,为此冠裳恻。” - 上天难道看不见这一切吗?诗人为此感到悲痛(“冠裳”指士大夫,象征国家文明)。
11. “昨闻战城南,王师奋鈇钺。” - 听说朝廷军队在城南奋战,挥舞武器(“鈇钺”象征军事力量)。
12. “万马似群羊,斗败鼓声竭。” - 但军队溃败,像羊群一样无力,战鼓声也消失了。
13. “百年养士恩,报之在朝夕。” - 国家培养士人(读书人、官员)百年,如今正是他们报效国家的时刻。
14. “多惭迟暮身,涕泪望乡国。” - 诗人惭愧自己年老无力,只能含泪遥望故国,表达深深的无奈与哀伤。
情感与魅力: 这首诗既有对忠义精神的赞美,也有对时局的悲愤。诗人通过对比国家的衰败与英雄的抗争,突出了文天祥的高尚品格,同时也流露出对南宋命运的绝望。语言悲壮,情感深沉,能让读者感受到乱世中坚守信念的艰难与伟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