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春日田园的美丽画卷,同时表达了作者对前贤的敬仰之情。
前两句写景:站在楼上放眼望去,眼前是万亩平坦的田野,春意盎然,一片绿色。双溪环绕着城郭,远处的北山青翠欲滴。这里用"万顷"和"一色"突出了田野的广阔和春色的统一,而"双溪"和"北山"则勾勒出山水相依的优美环境。
后两句抒情:作者说登上这座楼不是为了悠闲地看风景,而是因为这个地方承载着前贤的典范。这里的"典刑"指的是前人的典范事迹和道德规范。作者通过登楼这个动作,表达了对先贤的追思和敬仰。
整首诗语言朴实自然,先描绘春日美景,再转入对前贤的追慕,情景交融。通过登楼远眺这个日常举动,表达了深刻的人文情怀,展现了中国人"睹物思人"的传统情感表达方式。
金履祥
(1232—1303)宋元间婺州兰溪人,字吉父。少有经世志,博览群书。及壮,知向濂、洛之学,事同郡王柏,从登何基之门,专治朱熹之学。咸淳七年,襄樊围急,建言由海道攻燕,所言经过地方、洋面等,悉与后来元朝海运路线相符。德祐初,起为史馆编校,不就。宋亡,隐金华山中,训迪后学。晚居仁山下,学者称仁山先生。卒谥文安。有《大学疏义》、《论语集注考證》、《通鉴前编》和《仁山集》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