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绘了杭州西湖暮春时节的景色,以及诗人触景生情的感慨。
前四句写景:西陵一带的游人渐渐散去,夕阳下的西湖泛着碧绿的波光。暮色中群山渐渐模糊,春日的阴云笼罩着寒意未消的南北高峰。这里用"踏青残""春阴不散"点出暮春时节的特殊氛围,既不是初春的生机勃勃,也不是盛夏的热烈,而是一种将尽未尽的春意。
后四句抒情:城中传来报时的鼓角声,诗人倚着栏杆眺望故国山河。最打动人的是最后两句——想到这曾经繁华的钱塘胜地,如今只见杨花如雪般纷飞,前路茫茫。这里的"杨花飞雪"既是实写暮春柳絮纷飞的景象,也暗含世事无常的感慨,就像杨花一样飘忽不定。
全诗妙在把眼前景物和心中感慨自然融合。看的是西湖春色,想的却是家国兴衰;写的是杨花飞舞,叹的却是人生无常。这种借景抒情的写法,让普通的春日景象承载了深沉的情感,读来余味悠长。
彭孙遹
彭孙遹(yù)(1631—1700)清初官员、词人,与王士祯齐名,时号“彭王”。字骏孙,号羡门,又号金粟山人,浙江海盐武原镇人。彭孙贻从弟,顺治十六年进士。康熙十八年举博学鸿词科第一,授编修。历吏部侍郎兼翰林掌院学士,为《明史》总裁。诗工整和谐,以五、七言律为长,近于唐代的刘长卿。词工小令,多香艳之作,有“吹气如兰彭十郎”之称。著有《南往集》、《延露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