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有不乐者
客有不乐者,默坐空堂幽。
明灯照孤影,对酒不能酬。
风雨忽夜至,单衣飒惊秋。
叶陨已戚戚,虫鸣尚悠悠。
于当属有念,苦愿君声收。
读书仰千古,命驾志九州。
孰云吾多智,有已不解谋。
冥飞既难攀,苟得亦可羞。
明灯照孤影,对酒不能酬。
风雨忽夜至,单衣飒惊秋。
叶陨已戚戚,虫鸣尚悠悠。
于当属有念,苦愿君声收。
读书仰千古,命驾志九州。
孰云吾多智,有已不解谋。
冥飞既难攀,苟得亦可羞。
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位郁郁寡欢的独居者形象,通过细腻的环境描写和心理刻画,展现了古代知识分子典型的苦闷与矛盾。
开篇直接点出主人公情绪低落的状态:他独自坐在空荡的房间里,明亮的灯火照出孤独的身影,面对酒杯却无心畅饮。这里用"孤影"这个意象生动表现了人物的寂寞。
接着通过突然降临的夜雨和单薄的衣衫,暗示人生际遇的变幻无常。"叶陨"与"虫鸣"的对比很有意思——树叶凋零显得悲伤,而秋虫却依然悠然鸣叫,这种自然界的反差更衬托出主人公内心的不平静。他甚至忍不住对秋虫说:你们能不能安静些?这种对虫子的"抱怨"其实是在表达自己烦躁的心绪。
后半段转向内心独白:主人公虽然饱读诗书、胸怀天下,却陷入自我怀疑。他说"谁说我很聪明?我连自己的问题都解决不了",这种自嘲透露出理想与现实碰撞后的挫败感。最后两句尤为深刻——既不愿随波逐流(冥飞难攀),又觉得苟且偷生很可耻,这种两难境地精准刻画了古代文人在仕途失意时的典型心理。
全诗最打动人的地方在于,它没有刻意说教,而是用"灯下独酌""听雨伤秋"这些生活化的场景,自然流露出知识分子的精神困境。诗中那种"想奋斗却无力,想妥协又不甘"的矛盾心理,即便放在今天,很多人也能感同身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