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斗湾纪事

昨泊转斗湾,日犹未卓午。回湍抱圆沙,宿鹭起前渚。

七旬船中居,蹒跚弗自主。上岸豁烦襟,村墟近可数。

胡为好门闾,十室已逃五。道旁白须翁,叉手向我语。

是本繁庶区,两次遭贼侮。猴年夏四月,东阡正种黍。

喧声西北来,群狼附哮虎。民房与神祠,一炬成焦土。

剩此残病躯,余尽供刀俎。金帛皆席卷,害更及商贾。

百里无鸡豚,千家断砧杵。承平已三世,乃忽遭痛楚。

宵寒鬼哭多,呼儿或呼父。劝翁且无悲,共坐吾告汝。

天子今圣神,制帅仁且武。实政发实心,下饬州县府。

间有诸不逞,筹剿亦筹抚。秋禾即欠收,野蔬犹可煮。

尚勿轻流亡,妄向山林聚。谁能撇丁男,谁能绝宗祖。

凿井耕尔田,谋生莫辞苦。翁起喘而嗽,喃喃杖频拄。

若果如官言,万事可复古。兹创总伤心,西去泪如雨。

归舟对青镫,诗成月初吐。

现代解析

这首诗《转斗湾纪事》用平实的语言记录了一次真实的民间见闻,通过一位老翁的遭遇,反映了战乱给百姓带来的深重苦难。

全诗可以分为三个部分: 1. 开头写诗人停船靠岸,看到村庄萧条,十户人家逃走了五户,引出故事背景。 2. 中间通过老翁的哭诉,详细描写了战乱的惨状:强盗如狼似虎,烧杀抢掠,百姓家破人亡,连鸡猪都被抢光,整个地区陷入死寂。老翁的讲述充满细节,比如"宵寒鬼哭多"的夜晚、"呼儿或呼父"的哭喊,读来令人心酸。 3. 最后诗人劝慰老翁,说现在朝廷有好官,让百姓不要逃难,要安心种地谋生。但老翁的反应很真实 - 他咳嗽着摇头,说即便如官所言,创伤也难以愈合,临走时还是泪如雨下。

这首诗最打动人的地方在于: - 真实记录了普通人在战乱中的遭遇,没有夸张修饰,就是平铺直叙,却格外震撼。 - 通过对话形式,让老翁直接发声,增强了现场感和感染力。 - 结尾的对比很深刻:官员的官方说辞和百姓的真实伤痛形成鲜明对照,说明战乱的创伤不是几句安慰就能抚平的。

诗人用朴素的语言,为我们保存了一段珍贵的历史记忆,让我们看到在古代社会底层人民面对灾难时的真实状态。这种关注民生疾苦的态度,正是古典诗歌最可贵的精神。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