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庵先出都余行期未定
出狱我最先,去住稍自由。
汝从官发遣,刻限随符邮。
后出竟先归,翻添小别愁。
蹇驴汗其背,压驮冲芦沟。
芦沟新雨馀,巨石滑如油。
念汝乏下走,跬步防须周。
幸赖两儿贤(谓克新克宽两侄),习勤子职修。
扶爷上土炕,劝爷进晨羞。
行李倘缺乏,世涂向谁谋。
同在艰难中,愧无能分忧。
节劳兼省费,川程或乘舟。
偻指到家时,恰当逢立秋。
我归谅匪远,无过半月留。
暑退风渐凉,天高火已流。
坏篱摘瓜豆,破屋看斗牛。
浊醪赊南邻,粗粝舂西畴。
万事姑拨置,伤哉忍回头。
汝从官发遣,刻限随符邮。
后出竟先归,翻添小别愁。
蹇驴汗其背,压驮冲芦沟。
芦沟新雨馀,巨石滑如油。
念汝乏下走,跬步防须周。
幸赖两儿贤(谓克新克宽两侄),习勤子职修。
扶爷上土炕,劝爷进晨羞。
行李倘缺乏,世涂向谁谋。
同在艰难中,愧无能分忧。
节劳兼省费,川程或乘舟。
偻指到家时,恰当逢立秋。
我归谅匪远,无过半月留。
暑退风渐凉,天高火已流。
坏篱摘瓜豆,破屋看斗牛。
浊醪赊南邻,粗粝舂西畴。
万事姑拨置,伤哉忍回头。
现代解析
这首诗写的是兄弟分别时的复杂情感,既有对弟弟旅途的担忧,又有对团聚的期待,还夹杂着生活艰辛的无奈。
开头写兄弟俩先后出狱,哥哥先走一步,弟弟却要按官府规定的时间出发。没想到后来出发的弟弟反而先到家,这短暂的分别反而让哥哥更想念。接着用生动的画面描写弟弟骑驴过芦沟桥的艰难——雨后石头滑得像抹了油,担心弟弟没人照顾容易摔跤。
中间部分很暖心:幸好有两个懂事的侄子(克新、克宽)一路照顾弟弟,扶他上炕、提醒他吃饭。但想到万一路上缺钱少物,这世道又能找谁帮忙呢?哥哥为自己不能分担弟弟的困难感到愧疚,只能叮嘱弟弟路上别太累,该坐船时就坐船省点力气。
最后笔锋一转,开始想象弟弟到家的场景:算日子该是立秋前后,自己再过半个月也能回去了。那时暑气消退,可以一起摘篱笆边的瓜豆,在破屋里看星星,找邻居赊点酒,用新收的糙米做饭。虽然现在要忍住不去想这些,但想到未来平凡温馨的生活,连眼前的困苦都变得可以忍受了。
全诗最打动人心的就是这种"苦中作甜"的生活智慧。作者不回避现实的艰难(坐牢、贫穷、分离),但更珍惜亲人间的牵挂。那些最普通的日常——侄子扶老人上炕、兄弟一起看星星喝酒——反而成了支撑他们度过难关的力量。这种在逆境中依然保持温度的情感,正是中国传统家庭观念的动人之处。
查慎行
查慎行(1650~1727) 清代诗人,当代著名作家金庸先祖。初名嗣琏,字夏重,号查田;后改名慎行,字悔余,号他山,赐号烟波钓徒,晚年居于初白庵,所以又称查初白。海宁袁花(今属浙江)人。康熙四十二年(1703)进士;特授翰林院编修,入直内廷。五十二年(1713),乞休归里,家居10余年。雍正四年(1726),因弟查嗣庭讪谤案,以家长失教获罪,被逮入京,次年放归,不久去世。查慎行诗学东坡、放翁,尝注苏诗。自朱彝尊去世后,为东南诗坛领袖。著有《他山诗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