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荒凉而神秘的崆峒山景象,通过对比古今变化,表达了对道家文化衰落的感慨。
前两句写实:破碎的石碑被青苔覆盖,显得零落衰败,让人联想到当年这里曾是香火鼎盛的问道之地。"苔封"二字生动表现出被时间遗忘的寂寥感。
后两句转入虚写:烟雾笼罩着传说中的三十六洞天(道教仙境),而如今的人们只能徒然地对着白云行礼祭拜。"空礼"二字暗含讽刺——后人只懂表面仪式,却已不懂真正的道家精神。
全诗妙在四个意象的层层递进:残碑(衰败的现实)→道宫(曾经的辉煌)→烟锁洞天(神秘的仙境)→礼白云(徒有其表的崇拜),就像镜头从近景慢慢拉远,最终定格在云雾缭绕的山巅。诗人通过这种时空交错的写法,让读者感受到道教圣地从兴盛到没落的历史沧桑,以及人们对传统文化逐渐流于形式化的遗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