远恨

败叶乱如雨,暮蝉声似哭。
感物悲昔心,佳期怅难续(集本作卜)。
云山虽阻叹,韶华若在目。
深情染綵笺,密密空盈幅。
温(集本作边)瘴雁不来,游鱼隐深谷。
羽鳞孰可凭,音书安可复。
焚灰寄长风,字灭魂亦逐。

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个人在深秋时节触景生情的愁绪,通过自然景物传递出浓烈的思念与无奈。

开头用“败叶乱如雨,暮蝉声似哭”营造出萧瑟凄凉的氛围——落叶纷飞像下雨一样杂乱,傍晚的蝉鸣听起来像在哭泣。这样的景象触动了诗人的伤感,让他想起过去的美好时光,但如今这些美好已无法重现(“佳期怅难续”)。

虽然眼前有云山阻隔,但曾经的青春岁月仿佛仍在眼前(“韶华若在目”)。诗人把深深的思念写满信笺,可写再多也无济于事,因为根本寄不出去——南方瘴气弥漫,大雁不来(无法传信);鱼儿也躲进深水,无从托付。无论是飞鸟还是游鱼,都无法帮他传递消息,音信全无的绝望让他最终选择把信烧成灰,让风带走,连带着自己的魂魄也仿佛随灰烬飘散。

全诗的核心是“阻隔”与“无力”——距离、环境、时间都在切断联系,而人的深情却无处安放,只能化作灰烬。这种极致的情感表达,让读者感受到一种深沉的孤独与无奈。

寇准

莱国忠愍公寇准(961-1023),字平仲。汉族,华州下邽(今陕西渭南)人。北宋政治家﹑诗人。太平兴国五年进士,授大理评事,知归州巴东、大名府成安县。天禧元年,改山南东道节度使,再起为相(中书侍郎兼吏部尚书、同平章事、景灵宫使)。天圣元年 (1023) 九月,又贬寇准衡州司马,是时寇准病笃,诏至,抱病赴衡州(今衡阳)任,病故于竹榻之上,妻子宋氏奏乞归葬故里。皇佑四年,诏翰林学士孙抃撰神道碑,帝为篆其首曰“旌忠”。寇准善诗能文,七绝尤有韵味,今传《寇忠愍诗集》三卷。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