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只高洁的鸿雁在乱世中艰难求生的形象,借此劝诫友人要保持品格、珍惜才华。
前四句用鸿雁作比喻:楚地闹饥荒(稻粱荒楚塞),连大雁都找不到归宿(鸿雁尚安归)。它们只能躲避猎人的弓箭(秪避云中弹),在危险的高空孤独飞行(冥冥天外飞)。这里暗指社会动荡,有才华的人难以立足。
后四句转向对友人的劝勉:你本有凤凰般的高贵品质(子有鸾凤质),不该困在平凡的榆树枝头(枋榆非所依)。在这纷乱的世道里(风尘),要好好爱惜自己(好自惜),别让华美的羽衣(綵云衣,象征才华和品格)受到玷污。
全诗用生动的动物比喻,把"在困境中保持高洁"这个抽象道理说得形象可感。既表达了对现实的忧虑,又传递出对友人的期许,有种"出淤泥而不染"的劝世意味。
郑善夫
(1485—1523)福建闽县人,字继之,号少谷。弘治十八年进士。授户部主事,榷税浒墅。愤嬖幸用事,弃官归。正德中,起礼部主事,进员外郎。谏南巡,受廷杖,力请归。嘉靖初,以荐起为南京吏部郎中,途中病死。工画善诗。有《少谷集》、《经世要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