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市逢魏(璧)(庚子)

前年逢君射襄城,山楼置酒欢平生。
淳于一石饮未醉,孟公四坐人皆惊。
今年逢君梅福市,潦倒粗疏已无比。
寒暑推移六七年,眼前贫贱犹如此。
悲君失意成老翁,况复奔走随西东。
揽镜不知头尽白,逢人先说耳初聋。
山阴祁生贤地主,好奇往往相倾许。
岂无上客朱(用调)与姜(廷梧),齐向高堂饭鸡黍。
哀丝急管何其多,酒酣坐起舞婆娑。
魏生魏生奈尔何,百年强半成蹉跎。
天生汝才岂牖下,何为抱膝徒悲歌。

现代解析

这首诗讲的是诗人两次遇到朋友魏生的故事,通过对比两人的境遇变化,表达了对人生无常、怀才不遇的感慨。

全诗可以分成三部分:

第一部分(前八句):
诗人回忆七年前第一次在射襄城遇到魏生的场景。那时他们一起在山间酒楼痛快喝酒,魏生酒量惊人("淳于一石饮未醉"),谈吐不凡让满座宾客惊叹("孟公四坐人皆惊")。而现在在梅福市重逢时,魏生已经变得落魄潦倒,七年过去依然贫贱如故。

第二部分(中间八句):
具体描写魏生现在的窘境:头发全白却自己没察觉,逢人就先说耳朵开始聋了。虽然遇到山阴祁生这样的热心人招待,也有朱用调、姜廷梧等贵客作陪,宴会上音乐歌舞热闹非凡,但这一切更反衬出魏生的落魄。

第三部分(最后四句):
诗人直接对魏生发出感叹:你的人生已经过去大半却一事无成,明明有才华却只能躲在屋里抱膝悲歌,这是多么可惜啊!

这首诗的魅力在于:
1. 用强烈对比手法,通过两次见面的巨大反差,突出人生际遇的无常
2. 细节描写生动,比如"逢人先说耳初聋",活画出落魄者的窘态
3. 最后直抒胸臆的感叹,让读者感受到诗人对朋友的真挚同情
4. 反映了古代知识分子怀才不遇的普遍困境,容易引发共鸣

诗人没有直接批评社会不公,而是通过朋友的真实遭遇,让读者自己体会人才被埋没的悲哀,这种含蓄的表达方式反而更有力量。

朱彝尊

朱彝尊(1629~1709),清代诗人、词人、学者、藏书家。字锡鬯,号竹垞,又号驱芳,晚号小长芦钓鱼师,又号金风亭长。汉族,秀水(今浙江嘉兴市)人。康熙十八年(1679)举博学鸿词科,除检讨。二十二年(1683)入直南书房。曾参加纂修《明史》。博通经史,诗与王士祯称南北两大宗。作词风格清丽,为浙西词派的创始者,与陈维崧并称朱陈。精于金石文史,购藏古籍图书不遗余力,为清初著名藏书家之一。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