宿松朱字绿博学嗜古所葺南岳考三卷援据往籍至数万言而断以已意大要谓古之南岳乃灊之天柱峰非楚南衡山也顷于皖城官舍出此见示索余题辞作歌赠之

皖中奇士推朱生,文采奕奕千夫英。
手持一卷南岳考,笔力独举千钧轻。
首援六经證据确,旁及百氏搜罗并。
尚书两篇列四岳,惟有泰岱名孤撑。
北恒西华南则霍,疆域错见因图经。
厥初相距道非远,天子一岁周巡行。
后来汉武礼天柱,荒邈不及衡州衡。
可知灊岳即南岳,语虽似创辨颇精。
君家近住此山下,高论直比山峥嵘。
火维一神欲易位,此事乃可口舌争。
我思鸿濛肇开辟,群山绵亘谁指名。
自从肆觐加望祀,锡以封秩同公卿。
神灵岂邀轩冕贵,世俗自炫坛墠荣。
界连郡邑互引重,事出谶纬多纷更。
陋儒闻见溺沿习,幸免流辈相讥评。
如君特识那易得,我不尔怪旁人惊。
昌黎南迁偶失考,诗句聊纪衡阳程。
他年重续舆地志,待尔著述名山成。

现代解析

这首诗是清代文人写给好友朱字绿的一首赠诗。朱字绿是安徽宿松人,博学多才,写了一本《南岳考》考证南岳的真正位置。

全诗可以分成几个部分来理解:

1. 开头先夸赞朱字绿是安徽的奇才,文采出众,写的《南岳考》很有分量。说他引经据典,考证严谨,认为古代南岳应该是安徽的天柱山(霍山),而不是湖南的衡山。

2. 中间部分详细解释朱字绿的考证观点:
- 古代天子巡游时,四岳距离不会太远
- 汉武帝祭祀的是天柱山,不是衡山
- 朱字绿家就在天柱山下,他的观点就像山一样高耸突出

3. 后面是作者的评论:
- 山名都是人起的,祭祀活动让山有了名气
- 一般人习惯旧说,朱字绿的见解很独特
- 连韩愈(昌黎)当年也没考证清楚
- 期待朱字绿将来能完成更详实的地理著作

这首诗的魅力在于:
1. 用生动的比喻夸赞朋友("文采奕奕千夫英""高论直比山峥嵘")
2. 把枯燥的学术考证写得很有气势("笔力独举千钧轻")
3. 既肯定朋友的创见,又保持理性态度
4. 最后表达对朋友未来成就的期待

全诗展现了清代学者之间以文会友、切磋学问的雅趣,也反映了当时考据学的严谨学风。虽然讨论的是专业的地理考证,但通过诗歌形式表达,读来并不枯燥。

查慎行

查慎行(1650~1727) 清代诗人,当代著名作家金庸先祖。初名嗣琏,字夏重,号查田;后改名慎行,字悔余,号他山,赐号烟波钓徒,晚年居于初白庵,所以又称查初白。海宁袁花(今属浙江)人。康熙四十二年(1703)进士;特授翰林院编修,入直内廷。五十二年(1713),乞休归里,家居10余年。雍正四年(1726),因弟查嗣庭讪谤案,以家长失教获罪,被逮入京,次年放归,不久去世。查慎行诗学东坡、放翁,尝注苏诗。自朱彝尊去世后,为东南诗坛领袖。著有《他山诗钞》。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