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解析
这首诗用大白话讲了一个深刻的道理:佛经本是用来教化人的,但现实中无论聪明人还是笨蛋,个个心里都打着自己的小算盘。人们造下的罪孽堆得比山还高,却根本不知道害怕,更不会认真反省,整天就琢磨着怎么使坏心眼。
诗人用"搆架"这个形象的说法,比喻人们心里搭建的各种自私算计,就像搭房子一样层层叠叠。"造业大如山"这个夸张比喻特别生动,把抽象的道德败坏写得像座看得见的大山。最后两句更是直接戳穿人性阴暗面——不是不明白道理,而是根本不愿意花时间反思,反而变本加厉地耍心眼。
整首诗像面照妖镜,照出了人性中普遍存在的虚伪和功利。虽然说的是古代现象,但放在今天照样适用——多少人表面念着道德经,背地里照样坑蒙拐骗?这种跨越时空的共鸣,正是这首诗最厉害的地方。
拾得
唐代丰干禅师,住在天台山国清寺,一天,在松林漫步,山道旁忽然传来小孩啼哭声音,他寻声一看,原来是一个稚龄的小孩,衣服虽不整,但相貌奇伟,问了附近村庄人家,没有人知道这是谁家的孩子,丰干禅师不得已,只好把这男孩带回国清寺,等待人家来认领。因他是丰干禅师捡回来的,所以大家都叫他“拾得”。于唐代贞观年间由天台山至苏州妙利普明塔院任住持,此院遂改名为闻名中外的苏州寒山寺。诗人张继据此留下脍炙人口的《枫桥夜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