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翠屏山志感
天匠铸山骨,如龙蜿蜒附。
群峰触类长,屈指难悉数。
四围作屏翰,一线斜通路。
蹑磴上烟丛,林莽曲回互。
圣泉沁心脾,岚翠黏衣屦。
名区得名人,岩石乃成趣。
溯昔有宋时,先世曾此住。
窝仍安乐名,疑有鬼神护。
渺矣人风遥,忽焉佛日度。
贝梵及钟鱼,历朝朝暮暮。
甘棠剪且伐,谁为美嘉树。
祠宇家无哗,谁为奉香炷。
生前磊落者,定无毫发忤。
释耶与老耶,初不碍儒素。
不同归幻尘,孰似此侨寓。
当共青山色,今古长如故。
群峰触类长,屈指难悉数。
四围作屏翰,一线斜通路。
蹑磴上烟丛,林莽曲回互。
圣泉沁心脾,岚翠黏衣屦。
名区得名人,岩石乃成趣。
溯昔有宋时,先世曾此住。
窝仍安乐名,疑有鬼神护。
渺矣人风遥,忽焉佛日度。
贝梵及钟鱼,历朝朝暮暮。
甘棠剪且伐,谁为美嘉树。
祠宇家无哗,谁为奉香炷。
生前磊落者,定无毫发忤。
释耶与老耶,初不碍儒素。
不同归幻尘,孰似此侨寓。
当共青山色,今古长如故。
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绘了翠屏山的壮丽景色和人文历史,表达了对自然与人文交融的感慨。以下用简单易懂的方式解析:
1. 自然景观的震撼力 开篇用"天匠铸山骨"形容山势如天工雕琢,把连绵山峰比作蜿蜒的龙脊。诗人登山时看到群峰交错("林莽曲回互"),四周山峦像屏风一样环绕,只有一条小路斜穿其中,突显了山势的险峻与造物的神奇。
2. 身临其境的体验 诗中"圣泉沁心脾"写山泉的清凉,"岚翠黏衣屦"说雾气中的绿意仿佛粘在衣鞋上,让读者能想象到:诗人踩着石阶("蹑磴")向上时,不仅看到美景,还能感受到山间的湿润气息和草木清香。
3. 人文历史的厚重 提到宋代就有人在此居住("先世曾此住"),"安乐窝"的典故暗含隐士情怀。后文写佛寺钟声("贝梵及钟鱼")日夜回荡,祠堂香火无人继承,暗示时光流逝中,儒、释、道文化在此共生又逐渐消散。
4. 哲理性的感悟 诗人认为真正的智者("磊落者")不会纠结于宗教派别("释耶与老耶"),而青山亘古不变,暗示人应像山一样超脱短暂纷争。最后"今古长如故"点明主旨:比起人事变迁,自然与精神境界才是永恒的。
全诗亮点 - 比喻生动:把山比作"龙脊",雾气"黏"衣裳 - 多感官描写:视觉(岚翠)、听觉(钟声)、触觉(沁心脾)结合 - 历史纵深:从宋代隐士写到佛寺兴衰 - 哲理升华:通过山水永恒反衬人世无常
诗人用登山过程串联起自然、历史、人生思考,让读者既能"看"到险峻山景,又能感受到其中承载的文化记忆与超脱情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