哭六君子

圣朝不杀士,尼父吊三仁。
西市诸君子,东林旧党人。
涓涓流碧血,扰扰窜黄巾。
未必逢天怒,阴霾黯紫宸。

现代解析

这首诗题为《哭六君子》,通过追忆历史事件,表达了对某些历史人物的哀悼和评议。让我们逐句解析,深入理解这首诗的内涵。

1. 圣朝不杀士,尼父吊三仁。
这两句借用古代圣明的朝代不轻易杀戮知识分子的传统,以及孔子哀叹遭遇不幸的三位仁人(此处指古代的贤人或君子),来引入话题。这里“圣朝”指的是历史上的好朝代,“尼父”指的是孔子,这两句暗示了诗人想要赞颂正义和贤士的情怀。

2. 西市诸君子,东林旧党人。
下两句具体提到两位历史人物:西市的几位君子和东林的旧党人。这里“西市”指的是被杀害的几位士大夫,他们可能是因为政见不合而被杀害;“东林旧党人”指的是东林书院中的旧党成员,这些人因为政治立场而被排挤或遭难。

3. 涓涓流碧血,扰扰窜黄巾。
诗人用“涓涓流碧血”来形容这些君子们临死前流下的鲜血,形象地表达了他们的牺牲。而“扰扰窜黄巾”是用夸张的手法描绘了他们的流亡状态,暗示这些旧党人被排挤,四处奔波。

4. 未必逢天怒,阴霾黯紫宸。
最后两句抒发了诗人对这些人的不幸遭遇的感慨。他认为他们并非因为触怒天意而受难,而是因为朝廷内部的政治斗争给他们带来了灾难。这里的“紫宸”指的是皇帝所在的宫殿,意味着朝廷内部阴暗的权谋斗争影响了正义。

整首诗通过对这些历史人物的追忆和哀悼,表达了诗人对正义的呼唤,对那些因政治斗争而无辜受难的士大夫的同情和惋惜。同时,诗人也借古讽今,表达了对当朝政治环境的忧虑和不满。

吴保初

(1869—1913)安徽庐江人,字彦复,号君遂。吴长庆子。荫生。官刑部主事,与刚毅争一案,愤而自脱公服出署。弃官后居上海,曾电请西太后归政光绪帝。后以唐才常事牵连,避往日本年余而归。工诗文,与陈衍等相酬和。有《未焚草》、《北山楼诗文集》。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