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目和尚赞

不道先师具大眼目,只道先师无肯路。
还有知得者么,杨岐之衣到松源师祖不传,临终谓兄弟久聚。
正路行者有,只不能用黑豆法。
难以荷负正宗,临济佛法到此平沈。
痛哉痛哉,以此见先师,深得师祖之旨矣。

现代解析

这首诗是在赞颂一位名叫天目和尚的高僧。下面我用现代语言来分析这首诗的内容和意义。

首先,诗的开头说“不道先师具大眼目,只道先师无肯路。”这句话的意思是,人们都说这位先师(天目和尚)有超凡的智慧和洞察力,但实际上,他们只看到先师没有固定的路线或方法。

接着,“还有知得者么,杨岐之衣到松源师祖不传,临终谓兄弟久聚。”这里提到杨岐和尚的衣钵传到了松源师祖那里,但并没有继续传下去。师祖在临终前对弟子们说,他们已经聚集了很长时间。

“正路行者有,只不能用黑豆法。”这句话说明,虽然有人走在正确的道路上,但他们不能使用一种叫做“黑豆法”的方法。

“难以荷负正宗,临济佛法到此平沈。”这里说,要继承正宗的佛法非常困难,到了临济这一代,佛法似乎已经衰落。

最后,“痛哉痛哉,以此见先师,深得师祖之旨矣。”诗人表达了对这种情况的痛心,并认为天目和尚真正理解了师祖的教诲。

总结来说,这首诗通过赞颂天目和尚,表达了对佛法传承的思考和感慨。诗人认为,虽然佛法传承面临困难,但天目和尚却真正领悟了佛法的真谛。这首诗的精髓在于强调了对佛法的尊重和对传承的珍视。

释如珙

释如珙(一二二二~一二八九),字子璞,号横川,俗姓林,永嘉(今浙江温州)人。年十五从季父释正则祝发。预戒于本州广慈院。出学于外,初从石田薰于灵隐,继留从痴绝冲。又往太白投天目礼。度宗咸淳四年(一二六八),为临安府净慈寺首座,继领瑞安府雁荡山灵岩寺。八年,移住雁荡山能仁寺。元世祖至元二十年(一二八三),移住明州阿育王山广利寺。二十六年卒。有本光编《横川如珙禅师语录》二卷,收入《续藏经》(名误为行珙)。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