驻大庾边境万山中阅南洋报知伯严梅庵宴樊云门前辈于六朝松树下即席有诗次韵奉和

乘溜下绝涧,竹筏如怒马。农夫献家酿,酌以牛角斝。

如何万仞山,低首荒城下。蛮歌迎七姑,铜鼓闹春社。

久与枯僧邻,此景觉妍冶。冲风脚力健,曝日面皮赭。

怪鸟雾中来,怒爪堕檐瓦。苍苍者山川,何处界文野。

羊菌意有棱,猫笋可盈把。虽无李侯馔,适口吾聊且。

一幅蛮荒图,悲来不能写。亦有百尺松,龙鳞尤古雅。

不放六朝青,遂令知者寡。可怜王谢辈,同是悠悠者。

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绘了作者在偏远山区的生活场景,充满了野趣与苍凉的美感。

开篇用"竹筏如怒马"的比喻,生动展现了急流中竹筏的迅猛姿态。山里农夫用牛角杯敬酒,展现了淳朴的民俗风情。"万仞山低首"的拟人手法,凸显了人在自然面前的渺小。

诗中记录了独特的山居生活:祭祀七姑神的歌声、春社日的铜鼓喧闹、与枯瘦僧人为邻的孤寂。用"冲风脚力健"、"曝日面皮赭"这样接地气的描写,活画出山民的形象。"怪鸟雾中来"的突然出现,更添几分神秘色彩。

作者思考着文明与野蛮的界限("何处界文野"),同时享受着山野美味:羊菌、猫笋。虽然没有精致的佳肴,但简单的食物也能满足口腹之欲。

最后借六朝古松抒怀:这棵历经沧桑的古松("龙鳞尤古雅")保持着本色,不刻意迎合世俗,所以知音稀少。将六朝名士比作"悠悠者",暗含对历史浮沉的感慨。

全诗像一幅色彩浓郁的民俗画卷,既有粗犷的生活气息,又透露出文人特有的历史沉思。通过对比蛮荒与文明、古朴与精致,表达了作者对自然本真状态的向往。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