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太守伯刚许送赵吴兴墨竹图赋短歌以促之

孙侯高堂竹石图,笔意迥与寻常殊。
山城五月困炎暑,坐我如对寒冰壶。
侯言此图不易得,吴兴赵公好风格。
昔者亲逢落笔时,茧纸寒翻雪花色。
竹丛隐石石作堆,海气乱拂秋云开。
夫人当坐共叹息,松雪斋前风雨来。
承平馆阁日多暇,承制文章此其亚。
往事苍茫四十年,万里江南见遗画。
当时亦有陇西公,直以健笔争相雄。
岂知书法自无敌,况尔勋阀谁能同。
楚也怀贤心未已,束发临池费千纸。
可怜生晚堕穷荒,不见中朝盛才美。
昨朝会宴池南亭,临图慷慨思吴兴。
停杯怜我重真迹,许以捲赠无难形。
吁嗟吴兴不可作,孙侯高谊犹堪托。
便令清晓送琼枝,即扫茅屋看金错。

现代解析

这首诗讲的是作者向一位叫孙伯刚的太守讨要一幅赵孟頫(号吴兴)画的墨竹图,并写诗催促的故事。全诗可以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开头到"松雪斋前风雨来"):作者先夸孙太守家藏的这幅墨竹图非同寻常。五月天热得像蒸笼,但看着这幅画就像抱着冰壶一样凉快。孙太守说这画来之不易,是赵孟頫的真迹,还回忆当年亲眼看着赵孟頫挥毫作画的情景——白纸像雪花翻飞,画中竹丛和石头错落有致,仿佛能感受到海风和秋云。画得太传神了,连赵孟頫的夫人看了都赞叹,仿佛松雪斋(赵孟頫的书斋)外真的刮起了风雨。

第二部分("承平馆阁日多暇"到"况尔勋阀谁能同"):作者感慨时光飞逝。四十年前赵孟頫在朝廷当官时悠闲作画的场景已成往事,如今只能在江南看到他的遗作。当时还有另一位书法家(陇西公,可能指李邕)和赵孟頫比拼技艺,但赵孟頫书法天下无敌,更别说他还有显赫的家世(赵是宋朝皇室后裔),谁能比得上呢?

第三部分("楚也怀贤心未已"到结尾):作者表达对赵孟頫的仰慕。说自己从小苦练书法("束发"指少年时),可惜生在偏远地方,无缘亲眼见到赵孟頫这样的中原文人雅士。昨天在池南亭喝酒时,孙太守看着画怀念赵孟頫,见作者如此喜爱,就答应把画送给他。作者激动地说:虽然赵孟頫已不在人世,但孙太守您的情谊同样珍贵。您要是清早派人送来这幅"琼枝"(指墨竹图),我立马打扫茅屋恭迎这件珍宝("金错"指贵重物品)。

这首诗的魅力在于:
1. 用画面感拉近距离:把静态的画作写得活灵活现(如"海气乱拂秋云开"),让读者仿佛亲眼看到赵孟頫挥毫的场景。
2. 用对比制造张力:炎热夏天与画中清凉感、四十年前与现在、中原才子与边远文人的对比,突出画的珍贵和作者的渴望。
3. 情感真挚动人:从对画的赞美,到对赵孟頫的崇拜,再到对孙太守的感激,层层递进,最后"扫茅屋看金错"的比喻尤其生动,把得到珍宝的喜悦比作穷人准备迎接贵客,让人会心一笑。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