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解析
这首诗讲的是岳飞的故事,核心在反思"愚忠"的悲剧。
第一句说历史名声常靠鲜血换来,岳飞的衣冠被供在祠堂受人祭拜。这里用"血濡滋"暗示岳飞之死是历史的养分。
第二句用对比手法:战鼓声让人欣喜胜利(指岳飞抗金战功),但十二道金牌召回令却成了千古恨事。数字"二三"和"十二"形成强烈反差。
第三句直接点出冤案:用"乌须"(黑头发)强调岳飞壮年时就被诬陷,而"征衣"指他穿着战袍时遭难,更显讽刺。"佞相"直指秦桧,说岳飞雪耻的愿望到死都没实现。
最后两句是作者议论:说这种愚忠或许该被痛恨,因为辜负了岳飞用生命树立的榜样。用"岳王师"这个尊称,既表达敬意,又加重了对愚忠的批判。
全诗用"血""恨""罪""死"等强烈字眼,把岳飞冤案写得痛彻心扉。最后提出"愚忠可恨"的观点,在传统颂扬忠勇的基调上,多了层对盲目效忠的反思,这在古代诗歌中比较少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