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解析
这首诗讲的是官员因公出差却无辜被免职的冤屈,讽刺了当时官场的形式主义和官僚作风。
前四句说朝廷本意是爱惜民力,规定重要公务才能用官方驿站的资源。但实际情况是:权贵们(朱邸)拼命压榨地方资源,钦差大臣(皇华)出差路线绕来绕去浪费人力物力。这里用"徵求急"和"道里纡"的对比,揭露了规定和现实的矛盾。
中间两句直接点出问题:上级明明发过公文(檄)规范公务接待,但基层小吏照章办事反而获罪。"似无辜"三个字特别扎心,明明按规矩做事却要背锅。
最后两句用"腰笏"这个细节生动刻画冤情:官员因为随身带着记事板(笏)认真工作反而获罪,就像唐代清官何易于一样冤枉。这里用历史典故暗示这种冤案自古就有,强化了批判力度。
全诗像一篇微型纪实报道,通过"四县令同去官"的典型事件,揭露了官场"老实人吃亏"的潜规则。语言平实但讽刺犀利,今天读来依然能感受到古代基层官员的无奈。
查慎行
查慎行(1650~1727) 清代诗人,当代著名作家金庸先祖。初名嗣琏,字夏重,号查田;后改名慎行,字悔余,号他山,赐号烟波钓徒,晚年居于初白庵,所以又称查初白。海宁袁花(今属浙江)人。康熙四十二年(1703)进士;特授翰林院编修,入直内廷。五十二年(1713),乞休归里,家居10余年。雍正四年(1726),因弟查嗣庭讪谤案,以家长失教获罪,被逮入京,次年放归,不久去世。查慎行诗学东坡、放翁,尝注苏诗。自朱彝尊去世后,为东南诗坛领袖。著有《他山诗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