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文忠公雪浪石盆铭拓本向见于马君嶰谷斋中曾和公雪浪石诗韵今年春曲阳孙明府以一通远寄复用前韵赋一篇

奇章聚石甲乙屯,嗜好未若荥阳尊。
苏公岂与二子类,往往手剔苔花昏。
定州雪浪亦何有,官斋岑寂如山村。
黑质白脉献瑰状,彷佛国士登公门。
天风吹公落南海,谁持此石为招魂。
浮休居士(张舜民)继公后,力搜故物颓垣根。
玉井芙蓉尽牵复,铭字争看屋漏痕(事见墨庄漫录)。
我居东南梦西北,喜得墨本堪重论。
机泉飘洒今巳矣,想见白帝朝翻盆。
故人惠我意不浅,一纸奚啻千金存。

现代解析

这首诗讲的是苏轼(苏文忠公)和一块叫"雪浪石"的奇石之间的故事,以及作者对这块石头的珍视之情。

开头用两个历史人物(奇章公李德裕和荥阳郑虔)爱石头的典故作对比,说苏轼和他们不一样——苏轼会亲手清理石头上的青苔,更显亲近自然。这块雪浪石原本放在苏轼办公的地方,虽然地方偏僻,但石头黑白相间的花纹就像一位才子主动来拜访苏轼。

后来苏轼被贬到海南,这块石头就成了思念他的象征。诗人张舜民(浮休居士)后来找到了这块石头,石头上苏轼刻的字迹都还清晰可见。现在作者在南方得到了这块石头的拓本(墨本),虽然不能亲眼见到石头,但通过拓本也能感受到石头的风采,就像看到暴雨倾盆的壮观景象。

最后作者特别感激朋友寄来的这份拓本,说这一张纸比千金还珍贵。全诗通过一块石头的故事,表达了文人对苏轼的敬仰,对艺术品的珍爱,以及朋友间的情谊。石头在这里不仅是自然之物,更是连接古今文人的精神纽带。

厉鹗

厉鹗(1692-1752),字太鸿,又字雄飞,号樊榭、南湖花隐等,钱塘(今浙江杭州)人,清代文学家,浙西词派中坚人物。康熙五十九年举人,屡试进士不第。家贫,性孤峭。乾隆初举鸿博,报罢。性耽闻静,爱山水,尤工诗馀,擅南宋诸家之胜。著有《宋诗纪事》、《樊榭山房集》等。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