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阿同

阿同年十四,蓬垢身短小。
小心效力多,过失比众少。
每事解人意,指使不颠倒。
以有成人姿,私怪通慧早。
今年忽患痘,头面见稍稍。
周身渐稠密,匝肉无空道。
色白浆不成,识者谓难保。
怆惶十三朝,焦黑如火燎。
我时去城中,牵念梦屡造。
同亦盼我归,每问辄怅懊。
此意要面别,亦自知死兆。
我归不见同,洒泪伤其夭。
老者正需人,何以堪怀抱。
今与冥顽处,愈自觉同好。
误呼尚疑存,转顾惊悄悄。
送汝瘗东郊,细雨滴青草。

现代解析

这首诗讲述了一个叫阿同的少年短暂而令人心痛的一生。

阿同是个14岁的穷苦孩子,个子矮小、蓬头垢面,但特别懂事。他做事认真仔细,很少犯错,善解人意,做事有条理。诗人觉得他比同龄人成熟得太早,隐隐有些担忧。

后来阿同染上天花,病情迅速恶化:从脸上开始长痘,很快全身都长满了,连一块好皮肤都没有。因为痘疮发白流不出脓,懂医的人都说没救了。短短十三天,这个孩子就被病魔折磨得全身焦黑。

最令人心碎的是诗人不在家时的细节:阿同一直盼着诗人回来,每次问起都很难过。这孩子似乎知道自己快不行了,就想再见最后一面。等诗人赶回家时,阿同已经离世,只能对着空床痛哭。

诗的后半段特别打动人:诗人说现在身边只剩下不懂事的人,越发觉得阿同的好。有时候还会下意识叫阿同的名字,转头才惊觉人已经不在了。最后送葬时,细雨打在青草上,就像无声的眼泪。

这首诗用最朴实的语言道出最深的痛:一个懂事得让人心疼的穷孩子,在病痛中苦苦等待见最后一面却未能如愿。那些生活细节的对比(懂事的孩子vs不懂事的大人)、下意识的呼唤、细雨中的青草,都让这份悲伤格外真实动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