译文及注释
路出大梁城,关河开晓晴。
我一路经过大梁城,旭日初升照着河流关山。
大梁:古地名,即今河南开封。关河:原指函谷关、蒲津关等与黄河,后多泛指山河。
日翻龙窟(kū)动,风扫雁沙平。
阳光下翻滚的浪涛把龙宫摇撼,狂风扫平了大雁栖息的沙滩。
龙窟:龙住的地方,此处指水底。雁沙:大雁栖息的沙地,此处指黄河岸边的沙滩。
倚剑嗟(jiē)身事,张帆快旅情。
斜倚着宝剑感叹身世飘泊不定,张帆快行旅途心情暂时舒展。
茫茫不知处,空外棹(zhào)歌声。
茫茫一片不知身在什么地方,空旷处有船棹歌声声传到耳旁。
空外:天外,空中。棹歌:船工行船时所唱之歌。
译文及注释
译文
我一路经过大梁城,旭日初升照着河流关山。
阳光下翻滚的浪涛把龙宫摇撼,狂风扫平了大雁栖息的沙滩。
斜倚着宝剑感叹身世飘泊不定,张帆快行旅途心情暂时舒展。
茫茫一片不知身在什么地方,空旷处有船棹歌声声传到耳旁。
注释
大梁:古地名,即今河南开封。
关河:原指函谷关、蒲津关等与黄河,后多泛指山河。
龙窟:龙住的地方,此处指水底。
雁沙:大雁栖息的沙地,此处指黄河岸边的沙滩。
空外:天外,空中。
棹(zhào)歌:船工行船时所唱之歌。
创作背景
诗人从开封出来,渡黄河,然后西游秦晋或北游燕赵,具体时间和游踪不详。这首诗是为描写离开大梁城北渡黄河的情景而做。
赏析
“路出大梁城,关河开晓晴。”开始这两句点明他从大梁走出来,经过一些关山,在一个晴朗的早晨,来烈了黄河边上。接着便写渡黄,河所看到的壮美景象,“日翻龙窟动,风扫雁沙平。”上承“晓晴”,太阳从东方升起,远射天汉,云蒸霞蔚,光采绚丽;阵阵暖人的晨风,把落雁平沙吹拂得那样平整熨贴。上句写天空,大河的上空阳光放出异彩;下句写河滩,晨风阵阵轻柔拂面。“翻”和“扫”两个动词用得准确、传神,两句相对,构成了一个浓淡相生、动静适宜的意境。
“倚剑嗟身事,张帆快旅情。茫茫不知处,空外樟歌声。”触景生情,四句写自己在渡黄河时发出的感慨。谢榛为人正直,又重友情,在旅游京师时以诗交友,曾居“后七子”的盟长。后来由于和李攀龙论诗意见不合,竟借口谢为“布衣”被排斥在“七子”之外,甚至受到人身攻击,这对于谢榛来说,心中肯定是有不平的,一个“嗟”字道出了他被弃置后的悲凉。现在已在渡河,晨风习习,帆张船疾,旅途的快乐使他忘却了一腔不快,心中抑郁为之一扫。诗人站在船头上,广阔的天际,滔滔巨流,四顾茫茫,几乎不觉身在何处,在虚空渺远的地方,还传来一阵阵船夫的号子声和歌声。这是劳动的欢乐,抑为痛苦的呻吟。它能激起诗人共鸣的原因诗中并没有明说,但联系他的性格,以及他的遭遇,其心境有欢乐也有悲哀。有对于黄河壮美景色的赞叹,也有内心郁闷的抒发。
这首诗风格规模杜甫,句法格律,森严井然。尾联拓开,以一片空灵虚幻的景色寄意属情,如同王维“君问穷通理,渔歌入浦深”一样,不言而言之,富有哲理,给人以深广的想象境地。
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乘船渡过黄河时的所见所感,充满豪迈又略带惆怅的复杂情绪。
前四句写景:清晨离开大梁城(今开封),天气放晴,黄河豁然开朗。朝阳从河面升起,波光如龙鳞闪动;晨风掠过沙滩,抹平了雁群的足迹。这里用"龙窟"形容波光,"雁沙"点出季节,画面既壮阔又细腻。
后四句抒情:诗人扶着佩剑感叹人生际遇,扬帆时又为旅途畅快而振奋。最终望着茫茫河面迷失了方向,只听见虚无缥缈的船歌传来。这种矛盾心情很真实——既向往自由又迷茫未来,就像现代人踏上新征程时既兴奋又不安的感觉。
全诗妙在三个地方:
1. 动静结合:翻动的波光与平整的沙滩形成视觉对比
2. 虚实相生:实在的旅行与虚无的歌声构成意境落差
3. 情感张力:仗剑的豪情与空茫的感慨并存
诗人用最朴实的旅行场景,道出了人生路上共通的体验:面对广阔天地时的振奋与渺小感。就像我们站在高山大海前,既觉得心胸开阔,又感到自身渺小一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