愁霖(六月初十日)

六月雨时行,久晴安可必。
闰五已涝麦,大田烜赖日。
难禁更渍霖,雨辄心忧慄。
前日甫悦霁,无何复云出。
虽未即霪霖,溽润鲜乾室。
昨夜转大作,侵晓阴犹密。
广厦或致漏,比户怨仓卒。
无计俾安处,况虑农功失。
繁露以鼓攻,迂缓嗟儒术。
祈晴诣玉泉,责已宁从质。

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绘了农历六月连绵阴雨给农民生活带来的困扰,展现了古代农业社会靠天吃饭的无奈。全诗用平实的语言勾勒出一幅"愁雨图":

开头直接点明六月本该有雨,但久晴之后突然持续的暴雨让人措手不及。前几个月(闰五月)已经因雨水过多导致麦子受灾,现在庄稼正需要阳光,却偏偏又遇上连绵阴雨。诗人看到乌云再现就提心吊胆,虽然还没形成暴雨,但潮湿的空气让家里没有一处干燥的地方。

昨夜雨势突然变大,直到清晨还阴云密布。普通百姓家的房子开始漏雨,大家仓促应对却无计可施。诗人更担心的是农田被淹影响收成。这里用"繁露"典故(汉代董仲舒用鼓乐驱雨)自嘲读书人的办法不切实际,最后只能去玉泉山祈晴,并反思自己是否德行有亏才招致天灾。

全诗动人之处在于真实记录自然灾害下的民生疾苦:漏雨的房屋、发霉的居所、焦虑的农民,以及官员面对天灾时的无力感。诗人没有用华丽辞藻,而是通过"比户怨仓卒""无计俾安处"等白描手法,让读者感受到那份湿漉漉的忧愁。最后去祈晴的举动,既反映古人"天人感应"的思想局限,也体现了一个地方官对百姓的真切关怀。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