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诗六首 其六
街鼓既不喧,雨亦无断绝。
交衢罢灯火,云是上元节。
西北鸣革笥,所至必残灭。
江南虽辛苦,稍幸远羌□。
忽忽月己杪,雨霁啼百舌。
彼驵黠之魁,逢我长尉悦。
丰登兆年谷,无惜膏火缺。
鞭笞里甲背,赋灯照闾闑。
豪家张百灯,亦不愁膏竭。
贫室夜无烛,邻女机久撤。
卖衣市一灯,家破烛乃爇。
东邻鬻白桁,西街典钱埒。
万户千百灯,终夕光明彻。
吞声畏里正,掩户不敢说。
大江隔烽火,勤王遍吴浙。
羽檄正纷来,丝管且填咽。
我马淮之阳,我车北其辙。
天子侧席坐,忧危望群哲。
交衢罢灯火,云是上元节。
西北鸣革笥,所至必残灭。
江南虽辛苦,稍幸远羌□。
忽忽月己杪,雨霁啼百舌。
彼驵黠之魁,逢我长尉悦。
丰登兆年谷,无惜膏火缺。
鞭笞里甲背,赋灯照闾闑。
豪家张百灯,亦不愁膏竭。
贫室夜无烛,邻女机久撤。
卖衣市一灯,家破烛乃爇。
东邻鬻白桁,西街典钱埒。
万户千百灯,终夕光明彻。
吞声畏里正,掩户不敢说。
大江隔烽火,勤王遍吴浙。
羽檄正纷来,丝管且填咽。
我马淮之阳,我车北其辙。
天子侧席坐,忧危望群哲。
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绘了古代元宵节的贫富差距和社会矛盾,通过对比手法展现了底层百姓的苦难。
开头描写元宵节反常的冷清景象:街上没有鼓乐喧天,只有连绵阴雨,连灯火都熄灭了。这里暗示着社会的不正常状态。
接着诗人用"西北鸣革笥"(战乱)和"江南虽辛苦"对比,说明江南虽然日子苦,但至少远离战乱。然而现实是,官府为了营造节日气氛,强迫百姓出钱买灯。富人家里挂满百盏灯不愁灯油,穷人却要卖衣服、典当家产才能买一盏灯。
最讽刺的是,就在百姓被压榨得家破人亡时,国家正面临外敌入侵("大江隔烽火"),朝廷急需各地支援。诗人最后以自己奉命北上勤王作结,表达了对国家命运的忧虑。
全诗通过元宵节这个特殊场景,揭示了三个层面的矛盾:官府与百姓的压迫关系、贫富之间的巨大差距、国家危难与民间疾苦的并存。诗人用朴实的语言和鲜明的对比,让读者感受到那个时代普通人的无奈与辛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