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个深夜外出求雨的景象,语言简洁却充满画面感。
前两句"海天重叠四山云,半出星辰亦半昏"用天空和群山为背景,勾勒出乌云密布却又透出些许星光的特殊天象。就像我们看到的暴雨前的天空,厚重的云层压得很低,偶尔能看见几颗星星,整个天色半明半暗,营造出一种压抑又神秘的氛围。
后两句"上得篮举是中夜,两街灯照九重门"把镜头拉回地面。诗人半夜坐着竹轿(篮举)出门,看到街道两旁的灯火照亮了重重宫门。这里的"九重门"既写实又带有象征意味,既指真实的宫门重重,也暗示求雨这件事的重要性和庄严感。
全诗最妙的是对比手法的运用:天空的昏暗与地面的灯火、自然的威严与人间的祈愿形成强烈反差。诗人没有直接写求雨的过程,而是通过环境描写和细节刻画,让读者感受到那个特殊夜晚的凝重气氛,以及人们对甘霖的期盼心情。这种含蓄的表达方式,反而比直白描写更有感染力。
曾巩
曾巩(1019年9月30日-1083年4月30日,天禧三年八月二十五日-元丰六年四月十一日),字子固,世称“南丰先生”。汉族,建昌南丰(今属江西)人,后居临川(今江西抚州市西)。曾致尧之孙,曾易占之子。嘉祐二年(1057)进士。北宋政治家、散文家,“唐宋八大家”之一,为“南丰七曾”(曾巩、曾肇、曾布、曾纡、曾纮、曾协、曾敦)之一。在学术思想和文学事业上贡献卓越。